校友网
 
 
 
   第一期 居杨
   第二期 时阳
   第三期 任卫军
   第四期 顾京京
   第五期 张文博
   第六期 侯江涛
   第七期 王琼
   第八期 董泽斌
   第九期 周宝伟
   第十期 王迎
   第十一期 陈少增
   第十二期 王璐
   第十三期 周自衡
   第十四期 芮利
   第十五期 韩振磊
   第十六期 郝晓东
   第十七期 刘君
   第十八期 魏明
   第十九期 赵楠
   第二十期 蒋锴
   第二十一期 刘洋
   第二十二期 陆瑶
   第二十三期 彭涛
   第二十四期 邢立民
   第二十五期 张楠
   第二十六期 孙岳
   第二十七期 王佳林
   第二十八期 冷帅
   第二十九期 丁士红
   第三十一期 冯喆
   第三十二期 张冰
   第三十三期 邢策
   第三十四期 熊述娟
   第三十五期 翟铁金
   第三十六期 祝玮
   第三十七期 房蕊
   第三十八期 白寅
   第三十九期 魏谦
   第四十期  张萍
   第四十一期 张楠
   第四十二期 李彦
   第四十三期 李东
   第四十四期 胡琦
   第四十五期 杨一翀
   第四十六期 吴继群
   第四十八期 郭强
   第四十九期 宗三川
   第四十七期 程晓艺
   第五十期  王博雅
   更多内容
   
   
   
   

 

我的青春,曾经从这里走过

       ——06届园林专业毕业生  张  楠

  张楠
  03级生物技术学部园林专业
  曾任九月戏剧社社长

  今年10月是母校25周年的校庆,生物学部我曾经的老师约我写这篇小文,要我描述一下从大学到工作这几年的经历和感悟。当时满口应允,却迟迟没有写成,被多次催稿。一方面因为工作实在太忙,另一方面,是几次提笔,竟都不知从何写起。虽然从母校专科毕业后,我又在中国传媒大学完成了广播影视编导专业本科的学习,但对于城市学院,却是有着特殊的感情。
  我想起自己2003年第一次走进城北校区,成为北京城市学院生物技术学部园林专业的学生那一天的情形,虽然记忆早已模糊,那种感受却不曾减退。说实话,也许由于我是工作几年以后又参加高考的社会考生,也许因为我比同班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大好几岁,刚入学的时候,我是不太融入这个环境的。因为热爱文艺,直到一次意外的朗诵比赛,我被吸收进校园广播电台做播音员开始,才真正喜欢上这个学校。再以后,每年一届的校艺术节文艺汇演、20周年校庆晚会上,都留下过我演出的身影,对于母校来说,我很惭愧于没能在本职专业上有些建树,却在文艺方面崭露了头角,甚至从此改变了我的工作方向。
  2004年9月22日,我和同学们一起创办的“九月戏剧社”正式成立,准确点说,从那一刻起,我的感情便同母校不可分割了。因为这个戏剧社,我们一起经历了太多学习生活以外的事情,拓展了别的同学不能想象的视野,参加了很多高端的社会演出,充分锻炼了大家的工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我一直认为,那段经历对我后来真正走上社会、从事媒体工作,是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的。
  2005年9月,还在读大三的我,因为帮一个在北京电视台的朋友做临时的外拍摄像,而意外地闯入了北京电视台,成为了青少节目中心《谁在说》栏目的编导,到我次年正式毕业时,已是这个栏目的主力编导了。我印象最深的,那时候开始连续在后期机房熬夜剪片子,甚至毕业典礼,我都是从机房赶到校本部,结束之后又赶回机房继续剪片子。从那时开始的忙碌,到今天也没有停止过。
  细数起我这几年的工作经历,不算稳定,但却经历了好多不同的环境,也算是一种难得,一种丰富。在北京电视台,我先后做过《谁在说》、《父母学堂》、《八区主打星》、《帮帮忙》等栏目的编导,之中穿插着又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的《超级班会》和《我的太阳》栏目做过编导,还在团中央的“全国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做过媒体宣传负责人,在台湾中天电视机构做过日播的大型娱乐咨讯节目《大众娱乐在线》戏剧板块主编和纪录片导演,以及《把世界带回来》和《品味生活》两档栏目的主持人,在中央电视台《气象与建筑》栏目任编导,拍摄过北京奥运会赛事纪录,此后一段时间参演了多部电视电影,并导演过几台大型晚会活动,如今是在一家文化传播机构做项目经理。看起来,这四年的功夫,我的工作经历的确够动荡,但是好在,每次都能有新的起点,新的进步,新的积累,新的机会。
  这里面,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两次工作经历。一次是我初入电视行当时做过的《谁在说》栏目。至今为止,在我做过的所有电视栏目里面,对她的感情都是极其特殊的。我记得刚进组的当天,制片人让我参加录像前的策划会,我被分配负责嘉宾主持人——知心姐姐卢勤老师的接待工作,但是直到我去到工作现场才发现,我对北京电视台的摄影棚完全没接触过,别说接待嘉宾,连我自己去趟洗手间都不知道怎么走。就是这样零的起步,迫使我必须加紧学习,尽快进步,使自己能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那时,我才真正明白在社会里生存是怎样的不易。
  当时的老版《谁在说》和现在大家所熟知的由某传媒机构制作的《谁在说》是主题不同的。当时的节目,主要是家庭教育类内容,主要解决一些所谓“问题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和家长、学校沟通不畅、离家出走、网瘾、早恋之类的话题,现场真人秀,请青少年专家、心理学专家以及明星嘉宾帮助解决问题。事实上,我们的节目在当时很有些知名度,特别是“知心姐姐”卢勤老师的社会知名度是很高的。所以,我们栏目组的热线电话几乎天天被打爆,我曾亲自接听过很多家长哭着打来的电话,说孩子如何如何管不了了,要求助知心姐姐。那时候通过节目帮助过的家庭,至今我都同他们有联系,我每年春节都会去看望那些走出歧途的孩子,现在他们各自发展都不错,无论是升学还是工作、出国,与家庭的沟通和情感的回归,让人感到欣慰,也算有些成就感吧。
  第二个让我感触最深的工作,就是在台湾中天电视机构的那段日子,不光是感触深,甚至可以说是影响我的一生。这样说一点不算夸张,因为在这个单位的半年时间里,我经历了两次大的自然灾害,并且都以媒体工作者的身份,亲历了抗灾第一线。
  我是2008年1月中下旬正式进入中天电视机构的。除夕的前一天,还在试用期的我,被老总叫到公司开紧急会,会上宣布,我带领一位摄像师,去南方雪灾最严重的地方报道灾民们度过特殊春节的真实情况。也就是说,这个春节将都在灾区度过。接到任务,还没来得及做些准备,甚至没来得及回家取些必要的衣物,我们两个人就在当晚被送上飞机,飞赴广西桂林的抗灾第一线。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台湾电视人的工作节奏,也是我第一次独自在外过春节,更是我第一次以媒体人的身份,深入抗灾第一线。一切的一切,都让我充满好奇、充满期待,又充满着对困难不可预计的思想准备。
  我们的飞机在桂林两江国际机场落地的时候,已是深夜,实际上已经是除夕当天了。桂林是风景如画的地方,此刻却被冰雪包围。天一亮,我们就驱车前往桂林市郊重灾区龙胜县的平安寨,这是一个壮族的山寨,位于闻名世界的“龙脊梯田”之上,此刻却也是重灾之地。后来我才知道,当天,胡锦涛总书记一行也到了桂林郊区的资源县,和灾民们共度除夕。当我们得知这一消息时,心里的激动,直到现在还能重新感受到。
  在那里,我们经历了没电没水的除夕,冰雪把整个山区都覆盖着,电力无法恢复,包括总书记去到的资源县,也都一样。于是,我后来戏言,这是我第一次没看到春节联欢晚会的除夕。就在这天夜里,平安寨里的四座连体的壮族木楼着了大火,连消防车都无法上山,全寨子的乡亲都排队上山救火,我们也加入其中,并用摄像机记录下这感人的瞬间,在充斥着危险与寒冷的感动中,我看了一眼表,正是午夜零点,新的一年到来了。
  这场除夕夜雪灾和火灾的新闻,传回北京,传到台湾和香港,被香港演艺人协会所关注。当我们圆满完成了整个春节报道回北京后的第二周,我又接到临时任命,再次赴桂林,去资助和纪录平安寨火灾人家的重建,并且要带领一个特殊的队伍同去,那就是以著名歌星谭咏麟先生为首的香港演艺人协会“关爱创明天”特别探访行动小组。这段经历大概是我可遇而不可求的,这次的锻炼也让我终生难忘。我没有想到,由于除夕夜的一条新闻,竟让我与这些明星联系在了一起,而他们通过我们的新闻了解到灾区的情况,并被感动、决定前来资助和探访,这个过程,让我再次感受到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的职业分量。
  后来听说,我们在灾区每天和北京演播室的回传直播,被香港凤凰卫视、北京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同步播出。遗憾的是,身在报道一线的我,至今都没能看到过播出的节目。
  2008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除了奥运盛典让中国扬眉吐气的兴奋之外,更多的是对于灾难的感悟。从春节前后的雪灾报道回京两个月后的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突然发生,更加改变了我。
  地震发生时,我正在工作,录制一位老艺术家的访谈,我是主持人。对于汶川地震,我几乎没什么感觉,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甚至由于整日在电视台机房里面录像、开会、剪片子,都没有关注过关于地震的新闻直播。直到有一天,大概是5月16日,我正在采访的一位年轻演员问我电视台有没有去四川灾区的计划、她想一起去奉献爱心时,我都没想过要去四川抗灾一线。实事求是的说,我的思想那时也没有多么伟大,所以我不会说我从一开始就要去灾区,而是一件事的发生,让我产生了这个念头。
  那是5月17日夜里,我一个身在四川德阳的好朋友在网上跟我说,他爸爸(当地教育系统负责人)是当地教育系统的抗震救灾总指挥,他以一名灾民的身份请求我以媒体工作者的身份去德阳帮忙拍抗灾的纪录片,但条件是只能自费,以志愿者的身份前往,并且要自带机器设备。我当时还有些不解,难道设备也不能用当地电视台的吗?他告诉我,当地德阳什邡市和绵竹市的电视台已经倒塌了,连一块电池也没有能抢救出来。而此时,当地极其感人的抗震救灾工作急需新闻媒体的纪录和报道,于是向我们求援。听完这几句话,我傻了,完全地傻了。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再次感悟到媒体工作者的分量和责任,于是,毅然决定,前往四川抗灾一线!
  第二天和领导请假,却未得批准,因为工作任务太重。没有办法,只能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辞去北京的工作,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奔赴灾区。消息传到母校,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强烈响应,师生们捐助的善款和几大箱生活必需品,由我亲自带往灾区,送往灾民手中。出发前,我特意在箱子的每一面都庄重地写下了“北京城市学院”,这是母校赋予我的信任、更是我肩头的荣誉。
  带着母校师生和昔日同学的捐赠,系着一条印有“每个你都是抗灾最前线”的绿色丝带,我来到了四川德阳、什邡和绵竹,开始了抗震救灾工作。我们主要拍摄的是在地震时英勇牺牲的几位人民教师的事迹,以及部分中央领导同志在这些地方的考察工作,并把北京带来的物资送到受灾最严重的山区。那些天,我和其他志愿者们一起经历了无数次余震、塌方的危险,在遇难师生的墓地陪他们过六一,在废墟上挖掘幸存的师生,在英雄教师的家里纪录他们的葬礼……我在灾区一个月,每天都没有停止用摄像机纪录身边发生的一切,陪伴我的除了无止境的感动,还有无止境的眼泪。当时,母校的师生们通过我的博客及时了解着灾区的真实情况,并为之深深感动,也经常通过短信向我们表示祝福,因此,我在抗震救灾一线的经历,与母校也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张松老师给我发来一条短信“好几天没消息了,是否平安,回个短信告诉我们”,收到这条短信时,我正站在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学校的废墟上。这条短信,我保存至今。这是母校对我的关怀,让我终生感激。
  在地震灾区,经常会有不认识的老人家向我们鞠躬、给我们塞饼干和矿泉水,为的是感激我们这些志愿者;四川境内的高速公路,只要我们志愿者的汽车驶过,一律免费,交警向我们敬礼;温家宝总理在德阳视察时,好几次向来自全国的媒体工作者和志愿者们表示感谢;那些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失去了亲人的英雄家属,在临别时拉着我们的手,说等我们今后再回家里来看看;还有我终生难忘的、在即将离开四川奔赴成都机场时,在双流机场高速路旁看到的那个只写着“谢谢”两个大字的广告牌,这些一切的一切,使我的心灵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使我的人生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次灵与肉的洗礼,让我真正理解了生命的意义,读懂了什么叫做英雄,什么叫做灾难,什么叫做生离死别,什么叫做抗灾精神。
  回到北京之后,我们拍摄的纪录片《一张特殊的合成照片》获得了2008年度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优秀纪录片奖。该片被中央电视台《半边天》特别节目、北京电视台教师节特别节目选用播出,所有听说我这些经历的人,都为我们的志愿者行动所感动、所鼓舞、所震撼,我前去灾区的意义,已经被远远地放大了。
  后来我曾多次静静地想过,如果没有媒体工作者的身份,我也许未必能有这些难得的经历。如果没有母校对我在文艺方面的栽培和宽容,我也许未必能进入媒体这个行业。如今熟悉我的同事还经常笑谈,我是一个拥有“国家中级插花员证书”的电视导演。感谢母校,以育人为本的精神,给了我这么多人生的机遇;感谢母校,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给了我发挥自己才华的空间。这一切,使得我拥有了精彩的人生。
  我已经习惯于把自己的经历和成绩与母校的老师们分享,也会经常收到老师们的短信:欢迎你常回学校看看,看看学校的变化。所以我每年都会有不同的机会回到母校,看看母校新盖的教学楼,看看“九月戏剧社”排练的新戏,关注着母校的每一点变化与成熟。
  如果要对学弟学妹们说点什么的话,我想说,请你们珍惜在大学里的每一天、每一个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让自己成为全方面发展的实用性人才。另外,要懂得感恩,不管毕业多久,都要记得母校,感谢母校给予我们的所有。只有懂得感恩,你才能走得更远。
  对于我,不管走多远,永远是母校的学生,不管走多远,我的青春,曾经在这里走过。
  衷心祝福母校生日快乐!永远年轻!


  主要从艺工作经历—— 
  话剧导、表演作品:
  《茶馆》(排练导演,饰演王利发、胖太监、大傻杨);
  《伊库斯》(饰演马场主道尔顿);
  《狂飙》(排练导演,饰演田汉);
  《幻梦•茶馆》(编剧、导演);
  《四世同堂》(编剧、导演,饰演祁老太爷);
  《张自忠》(导演,饰演张自忠将军);
  影视剧表演作品:
  电视电影《草芥》,主演,饰演大民;
  电视电影《奶牛美女》,主演,饰演村长;
  电视电影《纸币危情》,主演,饰演周大鹏;
  电视电影《愚人大作战》,主演,饰演主编;
  电视栏目及晚会导演、主持作品:
  北京电视台《谁在说》、《八区主打星》、《父母学堂》;
  中央电视台《气象与建筑》;
  中国教育电视台《超级班会》、《我的太阳》;
  台湾中天电视机构《大众娱乐在线》、《把世界带回来》、《品味生活》(主持人);
  2007北京市家庭才艺大赛颁奖晚会(导演);
  2009北京青少年公益电影节开幕式盛典、闭幕式颁奖典礼(导演);
  大型活动策划、导演作品:
  2007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论坛开幕式(北京钓鱼台国宾馆)
  2010广州亚运会亚运歌曲征集邀请仪式(北京浮士德法式餐厅);
  第十五届世界航线发展论坛启动仪式(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
  第十五届世界航线发展论坛千人欢迎晚宴晚会(北京人民大会堂宴会厅)
  独立纪录片作品(摄影、导演、剪辑):
  2008雪灾纪录片《在爱的世界》;
  2008地震纪录片《一张特殊的合成照片》(获国家广电总局优秀纪录片奖);
                《一朵未及绽放的花》、《守护这一片阳光》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Copyright © Bcu.edu.cn 2009.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