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网
 
 
 
   第一期 居杨
   第二期 时阳
   第三期 任卫军
   第四期 顾京京
   第五期 张文博
   第六期 侯江涛
   第七期 王琼
   第八期 董泽斌
   第九期 周宝伟
   第十期 王迎
   第十一期 陈少增
   第十二期 王璐
   第十三期 周自衡
   第十四期 芮利
   第十五期 韩振磊
   第十六期 郝晓东
   第十七期 刘君
   第十八期 魏明
   第十九期 赵楠
   第二十期 蒋锴
   第二十一期 刘洋
   第二十二期 陆瑶
   第二十三期 彭涛
   第二十四期 邢立民
   第二十五期 张楠
   第二十六期 孙岳
   第二十七期 王佳林
   第二十八期 冷帅
   第二十九期 丁士红
   第三十一期 冯喆
   第三十二期 张冰
   第三十三期 邢策
   第三十四期 熊述娟
   第三十五期 翟铁金
   第三十六期 祝玮
   第三十七期 房蕊
   第三十八期 白寅
   第三十九期 魏谦
   第四十期  张萍
   第四十一期 张楠
   第四十二期 李彦
   第四十三期 李东
   第四十四期 胡琦
   第四十五期 杨一翀
   第四十六期 吴继群
   第四十八期 郭强
   第四十九期 宗三川
   第四十七期 程晓艺
   第五十期  王博雅
   更多内容
   
   
   
   

 

未雨绸缪,天道酬勤

             ——采访1984级校友、颐和园管理处副园长祝玮

 

  祝玮,1963年6月12日出生于北京,汉族。
  1987年毕业于海淀走读大学财会专业
  1988年6月——1996年11月,颐和园管理处,行政办秘书、副主任
  1996年11月——2002年5月,颐和园苏州街景区 副经理、经理
  2002年5月——至今,颐和园管理处 副园长

  我所看到的这些人中,有一些人因为梦想而来到学校,有一些人因为生活的压迫来到学校,但无论是梦想还是生活的压迫,他们终归会转化为现实的力量,正如我今天采访的祝玮。
  祝玮,北京城市学院最早的专科毕业生,他是84年北京城市学院的第一批学生,同样也是实验探索中的第一批,是跟校领导老师感情最好的第一批学生。
  1987年一毕业,他就被北京市政工程局看上了,去那里当了一个文秘,由于当时市政管理局中男性从事文秘工作的很少,于是像祝玮这样的男孩子就成了重点培养对象,下到基层分管财务工作,但当时的祝玮认为,一个男孩子不能像个女生一样整天写写算算,应该是到更广阔的天空闯世界去,于是才工作不到一年的祝玮就辞掉了市政局的工作,当然这里面也历经了种种坎坷,但总归是出来了。也巧,当时颐和园正对外招收一个文秘,说白了就是要一个能写字的,想来也巧,当时颐和园考试的题目十分新颖,考题是发给你一张颐和园的门票,让你在晚上6点半之前交上一篇当天你的游记和简报,凑巧的是,这对于在学校经常为报社写文章的祝玮来说感觉一点也不难,一会功夫他就同一块来考试的清华北大学生一样,交上了答卷,原本已经放弃的他就在一个月中后意外的接到了颐和园的电话,说要他来上班,据祝玮说,20多年过去了,他一直在颐和园踏实的工作着,没有一点的怠慢,可能也就因为这样,上天没有亏待这位勤奋的人,三个月后,一个机会来到了他面前,那时,建设部要做一个名为企业改革家列传的东西,其中有一个就是颐和园的改革经验的,无疑,当时的颐和园是走在了中国改革的前沿,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对于了解颐和园的祝玮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啊,于是他就做了这样一篇报告文学。也就是因为这篇报告文学,让当时的领导看到了祝玮的才华,这才就有了现在的颐和园副园长祝玮。
  我想印证的是,像北城这种开放式的教育方式,不限制你与社会的融合,这样对于一个学生的历练是很有好处的,等于在不言说的情况下把你放进了就业的保险箱里了。
  当然祝玮作为首届毕业生,是很有感触的,他是84年进入到海大的,按他话说,作为一个年轻人,也十分希望能够进入一所自己理想化的学校的,当时在家里头考虑是不是准备复读的时候,得到一个消息是现在有一所国家承认学历的私立大学在招生,于是在反复考虑之后,他来了。刚开始的时候,海大很穷,几个学部挤在成府路一个几百平米的小院里,也不是什么楼房,那时使的课桌椅也是别人使旧的,当时任校长的傅正泰老师,在一个通透的简易房搭成的礼堂中告诉他们,他们是开创者,是这所学校第一批学子,当时傅校长也十分激情的谈到了学校的未来和办学方针。
  后来我们又谈到了当时的一些旧事,说当时王育老师是他们的班主任,他们下课时几个学部的人就在这样一个小院里交谈嬉戏,他回忆道,当时傅校长的办学激情很高,也很严格。其实这其中还有一个小而有趣的插曲,那时城府路学校里没有食堂,于是早上和中午,很多人只能蜂拥至校门口的一家小食店,而那家店里却只卖炒饼,于是祝玮以及其他像他这样的学生就坚持吃了三年这又贵又难吃的炒饼,祝玮还打趣的说,那家炒饼店一定是赚了钱的,据说后来在他旁边又开了一家规模更大的小食店,好像跟这家是同一个老板。还有一件对他影响深刻的事是当时的就业能力,他说由于是走读,我们很多的学生在上学时候就表现出了很强的自立能力,很多人对于融入社会表现出一种很高昂的热情,这些是那些重点学校学生是不具有的,于是就有了第一批的毕业生在初入社会伊始,能够很快的融入工作单位,成为有作为的一代,当然这其中成为行业佼佼者的也不在少数。
  可能这对于一个旁人并没什么,但我认为他只是想告诉了我们这些海大(北城)的学生,在社会中用人单位不会看你是南开大学还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看来,只要符合我用人观念的,就是一名好员工。知识是可以通过长期的积累获得的,但能力却不是这样,很多社会中的精英人士在翻看他们的简历时,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出身并不高贵,并不是什么特别好的学校出来的优秀毕业生,他们靠的只是努力,正所谓英雄不论出身。
  我们在看待就业时,谁都会希望找到一个好的公司,想能够得到一个好的报酬,但话说回来了,如果你只是把就业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的话,那你是看淡了,我们在对话中曾谈到这样的一个问题,是职业选择你还是你选择职业,当时我就在想,是我选择职业。但他认为大部分人是职业选择毕业生,他解释道你进入这个职业时,你从了解到喜爱到热爱,最终成为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这个过程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是需要你有巨大付出才能换来的结果。就拿他在来说,他进入园林行业时,对园林最开始的感觉是那种湖光山色,碧草成茵的感觉,但真当你深入了解这个行业时,你会知道这种优美的环境是园林工人付出常人难想象的艰辛和汗水后得来的,那你应如何熟悉这个行业呢,你只要从最基本的情况开始入手,甚至是最艰苦的工作去做起,你起点越低,你肯更多的付出辛苦,你将来得到的就会越多,所以说一定不能好高骛远。从经验来说,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做起的。真正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你将来就会对这个行业的了解就越细致,却全面,那么,当你经过了这段的时间以后,你会发现你能够处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不论从那种方面讲。
  最后,当我问起有哪些希望留给学校的感言时,他说他感谢母校给他这三年的教育,也就是这三年,给了他强有力的基础和力量,他感谢母校给了她一双翅膀,另外他还说到,他十分尊重母校实事求是的办学态度,应该强调学生进了学校不是进了象牙塔,应该紧紧的与自己的理想,与实践,与今后的社会环境紧密的结合,而学校就要成为这个桥梁,而我认为海大办学的宗旨是符合这个观念的,我希望能够永远的坚持下来,继续培养出我们一批又一批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
  我想说,其实这就是祝玮的路,是他努力奋斗的结果,按祝玮的话说,他的工作与任何人无关,就这样他的梦想最终走进了现实。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Copyright © Bcu.edu.cn 2009.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