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9日,艺术设计学部主办的“数智时代艺术设计教育‘学术季’”活动之人工智能主题讲座“生成式迷思:机器幻觉中的创造性拓扑”在顺义校区西阶梯教室举办。本次讲座邀请了阿尔弗雷德电子艺术研究所人工智能艺术研究员、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人才发展专委会委员、深澜AI中心艺术总监陈天禅,与艺术设计学部190多名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索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的前沿领域。

讲座伊始,陈天禅研究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强调其作为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的过程,涉及多重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等核心技术。通过讲述AI艺术的历史溯源与跨界实验,回溯了从本杰明·勒佩尔的示波器艺术、白南淮的《电视佛陀》,到当下NFT与生成式AI的技术迭代,揭示数字艺术的演进脉络,系统阐释了生成式AI的技术发展变化及原理,以及在艺术领域的突破性应用。陈老师还详细剖析了生成式 AI 的工作原理,重点介绍了 CLIP 模型和扩散模型;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与传统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作品。
本次讲座最受师生关注的是AI大模型的训练数据来源。从深度学习、扩散模型等技术底层逻辑出发,结合陈老师的代表作《八荒》(首件进入地球轨道的人工智能艺术作品)、《INFINITUS》数字影像等案例,生动解析了AI如何通过“噪声迭代”生成高精度图像,并对比传统GAN模型的局限性,强调人机协作中“可控随机性”对艺术创新的价值。陈老师重点分享了其部分创新成果,例如《Evolution Theory》系列,将19世纪蓝晒工艺与AI生成图像融合,以传统技法承载未来想象;《The Prophet》生物交互装置,通过脑电波信号驱动AI光影,实现观众意识与机器创作的实时联动;《Blackhole》水印木刻,以粒子物理隐喻灵感传承,探索科技与东方美学的共振。通过展示大量实际案例,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帮助师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新兴领域,为日后的创作和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陈天禅研究员作品《八荒》人类首件登陆太空的人工智能艺术作品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问答环节多名师生积极参与互动,向陈老师提出许多例如“当AI生成的结果与初始构思偏离时,您会更倾向于调整提示词重新生成,还是基于现有结果进行人工迭代?”具有深度思考和启发性的问题。对此陈天禅研究员表示,本次讲座他深切感受到艺术设计学部师生对人工智能艺术的热情、好奇、探索欲和求知欲,并高度评价了学生们对前沿技术的敏感度和认知水平,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人工智能与艺术结合的全新的视角,期待同学们未来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也希望未来有机会能与艺术设计学部在AI+艺术教育领域有更深入的合作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