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0日,我校艺术设计学部主办的 “数智时代艺术设计教育‘学术季’”活动之美育专题讲座《审美与人生》在顺义校区西阶梯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了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美育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宋修见教授,与 170 余名师生共同探讨美育在数字时代的使命与实践路径。

宋修见教授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宋修见教授以当今国际经贸热点切入,迅速建立起学术议题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连接,提出“国家命运与个人审美素养具有内在关联”的观点。随后,他深入阐释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院老教授回信中提出的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时代命题,着重强调美育并非单纯的艺术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审美建立个体与时代、家国、自然的情感共振。针对 “钱学森之问”,宋教授援引钱学森“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成长经历,明确指出审美素养是创新思维的底层逻辑,真正的灵气,源于对世界的深情凝视。美育赋予的不仅是艺术感知力,更是面对未知的勇气与想象力。此外,他结合席勒《美育书简》中 “审美状态” 理论,警示数字时代 “信息茧房” 对认知的束缚,呼吁以审美为“破茧之剪”,主动拥抱真实世界的多元之美。

宋修见教授讲述传统文化之美
面对青年群体 “空心化”、“脆皮化”等精神困境,宋修见教授以“生活的艺术家”为核心概念,从历史、文化、个体三个维度展开深度解读。他对比《兰亭序雅集》中的文人审美生活与当代“手机依赖症”,倡导重拾“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人伦之美,强调中华美育精神中“中和之美”、“礼乐教化”对心灵秩序的建构作用,提出“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智慧,是应对现代性焦虑的重要精神资源”。宋教授通过展示巴黎圣母院的海鸥光影、云南沙溪古镇的人文景观等个人摄影作品,生动诠释审美能力始于生活观察这一观点,他认为真正的美存在于菜市场的烟火气、校园里的鸟鸣声、甚至手机镜头的偶然定格中。培养审美力,需要学会放下屏幕,打开感官。针对 AI 生成内容、短视频文化对审美的冲击,他提出技术是工具,情感是内核的辩证思考,以苏东坡被贬海南仍能表现出“九死南荒吾不恨”的豁达为例,说明审美能让人们在技术洪流中锚定生命的意义坐标,虚拟体验可以拓展认知边界,但真实的情感共鸣永远扎根于对现实世界的深度参与。


现场学生踊跃提问反响热烈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问答环节中,多名师生积极参与互动,围绕“个性化审美与公众审美标准的冲突”,“虚拟偶像对青少年情感培养的影响”等热点提出许多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宋教授以“东施效颦”、“网红拍照现象”为例,指出审美需警惕“两极化”误区,他认为真正的审美境界,是“各美其美”的个性表达与“美美与共”的文化共识的有机统一。艺术创作允许个性化探索,但脱离文化根基的“审丑狂欢”,终将沦为审美荒漠。针对青年群体热衷的乙游、虚拟偶像等文化现象,宋教授认为,虚拟世界的确为当下社会发展体验提供了多元可能,但真正的审美感动,更多还是源自对现实中一片落叶、一声鸟鸣的驻足凝视。保持对真实世界的敏感度,才是美育的核心目标。

宋修见教授与现场全体教师学生合影
讲座尾声,宋教授向师生推荐《美育书简》、《中国文化的生命力》等经典著作,他也被学生们的热情所感染,并以诗意寄语作结,愿学生们都能成为“追光者”——以审美之眼发现世界的璀璨,以审美之心建构精神的丰盈,让生命在时代浪潮中既有乘风破浪的勇气,亦保有守护初心的温柔。现场掌声不息。 本次讲座作为艺术设计学部数智时代艺术设计教育“学术季”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师生提供了前沿的美育理论视角,更通过鲜活的案例剖析,将抽象的审美教育转化为可感知、可实践的生活哲学。在数字技术不断重塑人类认知方式的当下,宋修见教授的讲座恰似一场及时的“审美觉醒课”,在技术理性与工具思维之外,重新锚定“人”的价值核心,为当代青年在快速变迁的时代中寻找精神坐标提供了极具启发的解题思路。未来艺术设计学部将持续推进“美育+科技”、“美育+人文”的跨学科融合,通过系列高端学术活动,助力培养兼具艺术创造力与文化自觉性的新时代设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