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灯下的道德光芒——武警上海总队一支队十中队模范践行雷锋精神纪事


《 人民日报 》( 2012年02月29日 01 版)

武警上海总队一支队十中队原中队长范育宇(右)在南京路上给游客指路。

2月申城,春天的脚步悄悄走来。

南京路上,学雷锋活动如火如荼。

武警上海总队一支队十中队自1982年进驻南京路以来,始终以“好八连”为榜样,模范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坚守社会道德高地,在国际大都市当好文明使者,在改革开放前沿、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下经受新考验,用大爱和真情传承雷锋精神,用青春和热血播撒社会主义道德之光。

不计得失,甘愿奉献

南京东路街道凤阳里476号的门口,一块牌子分外醒目,上面写着“武警十中队家庭敬老院”。这里,就是忻鸿发生前的家。

忻鸿发自幼双目失明,老伴早年因病高位截瘫,长年卧床不起,膝下无儿无女,本有一位侄女照顾,时间久了,侄女由于工作忙而渐渐疏离了两位老人。

老人家的房子很小,卧室紧挨着厨房和卫生间,通风差,霉味、臭味夹杂在一起,令人喘不过气来。战士们发现后,就定期来打扫卫生,并送来米面油盐和水果。老人家不出一分钱,不操一点心。为表达感激之情,忻鸿发也用自己的按摩手艺为战士们做推拿,缓解他们的疲劳,“一家人”其乐融融。

时间一长,个别新战士困惑不解,为什么他的亲戚不管他,我们倒像他的儿子一样。时任指导员夏光荣却说,正因为社会上一些人爱心缺失,才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越是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就越要奉献出爱心。

20多年过去了。去年8月,忻鸿发肺炎发作住进了医院。闻讯赶来的侄女被官兵们的真情感动了。她扑在忻鸿发的病床前噙着泪水说:“伯伯,武警战士们才更像您的亲人。”

89岁的忻鸿发在弥留之际还发出微弱的声音:“孩子们,我的孩子们……”

孤寡老人夏桂珍生前也一直由中队官兵悉心照料。老人病了,背她上医院;老人大小便失禁,替她洗衣服。每一茬官兵都把她当亲奶奶对待。

一天,战士小冯去看望夏奶奶,只见她满脸通红,唉声叹气。经小冯耐心询问,夏奶奶才难为情地说:“我已经便秘好多天了。”

小冯一边安慰老人,一边把她扶卧在床上,用手一点点地抠出便块儿。

“连亲女儿都嫌弃的事,你们都不嫌……”夏奶奶说着便泣不成声了。直到去世时,口中念叨的还是十中队官兵的名字。

十中队官兵学雷锋三十年如一日,先后有200多名官兵被各级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道德标兵、优秀志愿者等,收到各级组织、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感谢信、锦旗、奖状、牌匾2200余件。

不拘形式,勇于创新

“看到了、看到了。没想到远隔千里,说见到就能见到你们!”家住威海路振法大楼的任淑珍阿姨通过网络视频,见到了远在福建的亲戚,这让在上海无亲无故的她喜出望外。

任淑珍老家在福建,年轻时到上海,至今孤身一人。去年8月的一天,排长闵奇在振兴居委会听说了任淑珍的情况,就和战友一起带着水果来看望她。任阿姨高兴地拉着官兵们的手聊个没完。

一周后,闵奇又带着水果来看她,发现他们上次送的水果都烂掉了。任阿姨难为情地说:“你们以后不要带东西来了,我家里什么都不缺,就缺人跟我聊聊天。”

这件事给官兵们很大的启示:现在生活好了,大家吃穿不愁,很多人家里还都有保姆,如果做好事还是停留在送水果、搞卫生上,显然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现实需要。

自此,闵奇和战友们开始主动往任阿姨家里跑,经常同她聊天解闷。原本整天闷闷不乐的任阿姨开心了。但官兵们的休息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天天来陪阿姨聊天。于是,闵奇就拿来一台笔记本电脑,连上无线网络,教她使用网络聊天。

雷锋班战士单力也遇到过类似的事。两年前,单力接过老兵手上的“剃头刀”,当上了理发员。以前,每月20日在南京路上为民服务时,单力的摊位总是最“火”的,每次都有很多老大爷、老大妈排队等候。但不知什么原因,现在来排队理发的人慢慢地少了,这让单力很纳闷。

有一次,一位老大爷理完发后叹息:“这个小伙子没有以前那位爱说话,这有什么意思啊,我来理发又不是为省钱,就是想跟战士们说说话……”

单力听后,宛如醍醐灌顶。看来,理发光靠技术还不行,更要有贴心的服务。现在“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内心的孤独很难排遣,这已逐渐成为较普遍的社会问题。不久,他买来有关心理学、老年保健等方面的书籍,开始学习与老人沟通的技巧,还学起了上海话。从此,单力的“粉丝”越来越多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雷锋不能停留在修修补补、做好人好事上,更要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赋予更多的时代内涵。黄浦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崟的观点给部队官兵以很大启发。

于是,他们把着力点放在服务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上。中队团支部主动与驻地团组织联合开展以“思想工作联抓、人才培养联手、公益事业联做、文体活动联谊”为主要内容的“四联”活动,形成了资源共享、区域联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学雷锋活动向深度发展。他们的经验被共青团中央和武警部队联合向全国大中城市推广。

不忘传统,薪火相承

今年元宵节后,副队长张滨接到了一个来自湖南安化的电话:“叔叔您好,我是扶清中学的小王,学校今天开学了,我们8名同学都用上了你们年前寄来的新书包……”

去年,张滨通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了解到,扶清中学有8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家庭贫困,买不起书籍、文具等学习用品。得知这一情况,张滨立即将资助这些贫困学生的想法在军人大会上作了通报,官兵们都纷纷表示支持。

学雷锋标兵陈晨原是十中队的一名大学生士兵,退伍后,他被学校聘请为雷锋精神宣讲员、党史辅导员。如今已是东方航空公司波音737机型大队副机长的他,在机组里成立了学雷锋服务小组,成为机场的文明先锋。

“一个人的爱是有限的,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中队指导员张军捷如是说。

1999年5月,刚刚扩建完成的一大会址纪念馆面临讲解员不足的困难,十中队官兵得知后便主动请缨,承担起了义务讲解任务。

高位瘫痪的姑娘刘慧家就住在“一大”会址附近,虽然一直都想来参观,但因行动困难便就打消了念头。当她听说纪念馆有武警讲解员进行义务讲解后,就鼓足勇气让家人带她来到了这里。

讲解员程飞见她坐着轮椅行动不便,便主动提出背着她参观。就这样,平时40分钟的讲解程飞却用了整整两个小时。

参观结束时,小刘看着程飞满头大汗,眼睛湿润了:“今天在‘一大’会址使我看到了党的昨天,从武警战士身上我看到了党的明天。”

在全国第一个文明礼貌月开始的时候,十中队倡议每月20日在南京路开展为民服务活动。一位在南京路附近的修鞋匠李永辉,在中队开展为民服务之初不是很理解,认为抢了他的生意。后来,他渐渐发现,战士们为民服务几年如一日,并不是沽名钓誉。他很快便与战士们交上了朋友,并在自己的摊位上打出了“为烈军属、孤寡、残疾人免费修鞋”的牌子。

德不孤,必有邻。加入为民服务队伍的不只是李永辉。 “30年前在南京路上学雷锋是十中队的‘独家买卖’,而如今学雷锋在南京路已蔚然成风。”南京东路街道管委会主任贺玖余说。

近30年过去了,雷锋精神就像“火种”,通过十中队官兵代代传递,已播撒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

不辱使命,立足本职

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橄榄绿;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子弟兵。

2003年9月17日23时,南京东路世纪广场上全国沙滩排球精英赛刚结束,280余吨比赛场地专用黄沙静静地堆在那里。

“嘟嘟……”一阵紧急集合哨把战士们从甜美的梦乡中惊醒。10分钟后,一抹橄榄绿出现在世纪广场。

2011年1月2日晚上,班长杨泽楠带队在南京路武装巡逻。20时左右,中队值班室命令,迅速赶赴山东路协助公安干警抓捕贩毒嫌疑人。他迅速带领巡逻组包抄围捕,在接近毒贩交易的车子时,嫌疑人穷凶极恶地挥动着匕首。面对危险,杨泽楠迎了上去,不料,左小臂被划开10厘米的血口。但他全然不顾,瞄准时机、拿出绝技迅疾将其制服,另两名毒贩见状遂束手就擒。当场缴获毒品45克,管制刀具6把,毒资3.8万余元。

2010年3月初的一天,战士向乐在市政府东门执勤时,见一辆出租车行至东门车道转弯处突然停下,遂引起高度警惕。不一会车上下来一名男子,右手拿着保温杯往身上倒不明液体,左手掏出打火机。

向乐一边向同班哨兵喊:“有人冲闯目标”,一边飞冲过去,一把紧紧抓住该男子拿打火机的左手。该男子扬言“我要与你同归于尽。”向乐不顾身上沾染的汽油随时都有被点燃的危险,与随后赶到的哨兵一道将其制服。

“面对生死考验,我们不敢挺身而出,就不配做十中队的战士。”这是中队官兵的共同心声。

正是有十中队官兵的守卫,这些年来,南京路恶性案件发案率始终为零。中队协助公安机关查处治安事件230余起,抓获犯罪分子80余名,缴获自制手枪2支、管制刀具18把,并在外滩救助落水群众100余人。

  ——题记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 邮编:100083
网站管理:网络宣传中心 电子信箱:nic@bcu.edu.cn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Copyright © Bcu.edu.cn 2004-2007.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