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走进“雷锋团”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26日 01 版)

2012年1月9日,新兵参观雷锋纪念馆

2011年3月2日,雷锋生前所在团官兵走上街头,扶老携幼,传承文明

一种伟大的精神,滋润中华儿女50年。

今年冬季特别冷。“三九”里的一天下午,公共汽车司机葛福杰发现,一个战士一直靠着车窗站着。车里人不多,葛福杰示意这个战士坐下。小伙子冲他一笑,仍然站着。“雷锋路”站到了,战士下车,葛福杰才发现,原来一块车窗玻璃破了。这位战士站着,是为了用他的后背给大家挡风。

大家目送战士往“雷锋团”方向而去,心下明白,这就是雷锋的传人!

雷锋,堪称中国最著名的士兵。他虽然军旅生涯只有951天,职务最高是班长,但他的名字,半个世纪以来却如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人类道德苍穹的制高点,其光辉须臾不离神州大地。

今年2月,记者走进雷锋生前所在团,聆听他们讲述雷锋精神融入血脉的动人故事,感悟雷锋精神的伟大力量。

工兵团走出个最著名的士兵

“雷锋。”“到!”七个战士齐声回答。

每天晚上9:30熄灯前点名,“雷锋班”的七名战士都要点上一次老班长的名字。这个仪式,他们已经保持了近50年。床铺、被子和穿过的军装,都依原样摆放,犹如雷锋生前。

雷锋生前所在的团———沈阳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50年来,这个团经历4次转隶,6次变更驻地,更换了15任团长、12任政委,但无论环境怎么变化、人员怎么调整,历届党委班子都把雷锋当作标杆,传承、弘扬雷锋精神。

“雷锋是我们的信仰!”“雷锋班”第24任班长黄帮维说。

人活着本无所谓意义,只因有了信仰,才拥有了价值坐标,才有了意义。

而雷锋的信仰是共产主义,信的是党。

“雷锋做好事,就是为感恩、感党恩。”雷锋的老战友乔安山说。

1959年12月9日,一篇《我决心应召》的文章发表在弓长岭的《矿报》上,署名:焦化车间工人雷锋。

从小就有当兵理想的雷锋,在开始征兵宣传时,早早地报了名。

雷锋为何当兵,毫无悬念———父亲被日本人毒打致死,母亲被地主凌辱后自尽,哥哥得“童子痨”而死。雷锋是孤儿,是共产党送他上学,学技术,开上推土机,才十七八岁的年纪,每个月就能拿40多块钱工资。

“怎么报党恩呀?”雷锋对工友兼好朋友乔安山说:“我俩当兵去吧!”

“好。”乔安山爽快地答应了,原因很简单———他不识字,雷锋走了,没人替自己给家里写信!

雷锋能说会道,手脚勤快,小个子,娃娃脸,纯朴阳光,走到哪儿都十分受欢迎。雷锋参军,焦化车间主任舍不得,悄悄把他的档案藏起来,不给“政审表”。部队领导更是爱才如命,工兵团当时的团长吴海山说:“这么优秀的青年,先带到部队再说!”于是,1960年1月8日,雷锋作为“特殊的新兵”,成为一名每月津贴只有6元钱的解放军战士。

雷锋刚入伍,就引起团政委韩万金的注意。在迎接新兵的大会上,雷锋作为新兵代表发言。天冷风大,雷锋拿发言稿的两只手瑟瑟发抖,他干脆把稿子揣进兜里,脱稿发言。雷锋是个天生的演说家,讲得很精彩,长达40分钟。韩万金发现,雷锋是个好苗,于是对团长吴海山说:“这个小个子讲话很有力量,政治觉悟比较高,是个好兵。”

在工兵团党委的培育下,雷锋迅速成长。1960年10月,雷锋入伍才9个月,团党委即作出决定,树立雷锋为“节约标兵”,号召全团向雷锋学习。

随着雷锋的影响越来越大,工兵团党委召开党委扩大会,明确提出:团党委要带头学雷锋,举起这面旗;雷锋很年轻,正在成长中,一定要做好他的培养工作;宣传报道要实事求是,不能有水分。

在短短的两年零八个月军旅生涯中,雷锋好事做了“一火车”,奖状拿了“一箩筐”,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被誉为“毛主席的好战士”。1962年8月雷锋因公牺牲后,毛泽东为雷锋题词,中华大地掀起轰轰烈烈的学雷锋热潮。

50年了,一茬茬“雷锋团”官兵学雷锋从没间断。团队先后3次受到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通令表彰,49人获得沈阳军区颁发的学雷锋荣誉章,被誉为“雷锋团”。

第5任政委韩万金,不仅发现培养了雷锋,还是学习雷锋的榜样。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把全部家当2000元钱交了党费,被誉为弘扬雷锋精神的第一举旗人。

第13任团长孙启华,任贫困县人武部部长期间,带领当地群众防沙治水,建成万亩生态林,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沙漠深处活雷锋”。

在宣传雷锋精神上,“雷锋团”更是不遗余力。雷锋班第17任班长郑金宝,应邀到50公里外的武警某支队作报告。天降大雪,车辆无法通行。他顶风冒雪艰难跋涉,徒步5个小时准时赶到会场。当他满身冰霜出现在武警官兵面前时,支队领导说:“你的行动就是最动人的报告。”

一下子成了雷锋的“粉丝”

永远有着孩子般开朗纯真的笑容,时时刻刻想着为人民服务,想着去做好人好事……50年了,雷锋的形象深入人心,几乎影响着中华大地的每个人。

雷锋牺牲后,乔安山照着雷锋的样子,踏着雷锋的脚印,默默地去完成老班长未完成的事业。如今这位“雷锋团”的老战士,今年已经70多岁,前些日子,他到北京开会,作完报告,和妻子张淑芹在灯市口大街遛弯,看见前边一个行人随意扔烟头,乔安山弯腰把烟头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抽烟人用余光看到,又掏出一支烟。乔安山怕他再扔,就一路跟着。待到抽烟人吸完第二支烟,乔安山以为他又要随手丢掉,紧走两步,准备捡烟头。岂料,抽烟人这次不再随手丢弃,而是掏出一张纸,将烟头熄灭包起来放入衣袋。

“你说雷锋精神厉害不厉害。”乔安山说,“不用说话,就能产生巨大威力!”乔安山默默感化着身边的人,如今,他的孙女乔婷娇也成了宣扬雷锋精神的一员。

无论是谁,只要置身在“雷锋精神”的氛围里,就会时时有一种情感的燃烧和心灵的悸动,焕发出对雷锋精神的景仰。

那是2010年1月,新兵鲍航入伍没几天,就想着要回家。连队干部批评教育,他我行我素;班长苦口婆心,他油盐不进。有人给他讲雷锋的故事,他不听,说,雷锋,早过时了!

可渐渐地,鲍航发现,雷锋并没有过时,就在自己身边——雷锋班战士资助福利院儿童,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汽车连老兵陈亮每天擦拭雷锋塑像,风雨无阻;桥连一连战士郑莆仁家财万贯,却在施工工地上砸钢筋、卖废铁,资助贫困群众。有一次厕所堵了,拿铁锹等工具捅不通,郑莆仁毫不犹豫,将手伸进粪池,把堵塞物掏出来。

一件件事,让鲍航十分震撼。渐渐地,似乎从中悟出了什么——他像换了个人似的,工作站排头,训练争第一,练就了一门过硬的挖掘机操作使用技术,被官兵们称为“鲍神挖”。青海玉树地震时,他还悄悄把从家里带来的5000元钱全部捐给灾区。

“雷锋团”学雷锋的浓厚氛围,熏陶着一茬又一茬官兵,许多像鲍航一样入伍前不相信雷锋的战士,逐渐成为传承弘扬雷锋精神的“标兵”。

道路一连战士宋凤凯,入伍前做买卖,曾往大酱里掺水、给豆油掺米汤,借钱不还。雷锋文化的浸染,使他每每想起过去就内疚脸红。

雷锋牺牲后的第3天,“雷锋团”官兵们流着眼泪把雷锋用过的冲锋枪、手电筒、节约箱,穿过的千层底袜子,读过的《毛泽东选集》,写的日记,以及雷锋工作生活照片搜集起来,在营区建起“雷锋烈士事迹展览室”。以后,展览室逐渐扩建成雷锋纪念馆,成为宣传雷锋精神的平台。

雷锋精神对社会的影响力,经常超过“雷锋团”官兵的预期。

2010年3月,雷锋班应邀与沈阳大学部分学生座谈。交流中,班长黄帮维发现大学生李艳对雷锋精神所诠释的互相尊重、关心、帮助不屑一顾。黄帮维给她讲雷锋,她却说:“现在还有人学雷锋吗?”

这样的冷漠,成为影响新生代的现实课题。“决不能再让她们这样下去了。”一天,在黄帮维的带动下,李艳和她的近百名同学来到雷锋连,走进雷锋纪念馆。

一件件珍贵的展品,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她们心灵受到震撼,感受到巨大的力量,一下子成了雷锋的“粉丝”。

临行时,李艳在纪念馆留言簿上写道:信仰的缺失,导致精神的荒芜,雷锋精神折射出我们的渺小,只有用崇高精神占领思想高地,我们才能在人生道路上阔步前行。

被判10年有期徒刑的何凤新,自从参观了雷锋纪念馆,深受感染,不仅积极改造,自我救赎,还在减刑获释后主动加入抚顺市学雷锋报告团,用自己的曲折经历警示他人。几年来,像他这样在雷锋团被唤醒良知、重塑人生的服刑人员就有200多名。

50年来,雷锋班、雷锋连官兵们应邀担任全国400多所学校校外辅导员;为28个省市社会各界作报告4200多场,听众达640多万人;收到国内外各类信函47万多封。雷锋纪念馆接待国内外参观者150多万人。

雷锋的形象,愈来愈得到人们的认可。这个中国的士兵,甚至超越国界,影响着世界的军人们。在雷锋纪念馆,有一张照片,是上世纪80年代我驻美国大使馆一秘田志芳到美国西点军校参观时带回来的。那是美国西点军校的招生简介,画面是西点军校几个学生在学习交流,雷锋的照片就悬挂在他们身边的墙上,照片下边有几个汉字,清晰可见:学雷锋,树新风。

世上真有这么好的人

进入新时期,有人对雷锋有质疑,尤其是青年人。

雷锋纪念馆解说班班长徐璐,总结了对雷锋的几大质疑。诸如:雷锋的存折里怎么有那么多钱;雷锋居然穿皮夹克、料子裤,带英格表,拎小皮箱;雷锋怎么留下那么多张照片,是不是摆拍的,等等。总之,现如今的人不信世上真有这么好的人!

但当人们走进“雷锋团”,疑问全消。

雷锋确实有“四大件”:皮夹克、料子裤、小英格表、牛皮箱。社会上一度说雷锋是高消费的代表,“雷锋团”一度因为担心有损雷锋形象,悄悄地把“四大件”收了起来。但没多久,“雷锋团”又把“四大件”拿了出来。因为“雷锋团”党委认识到,雷锋精神与满足官兵的物质文化需求并不矛盾。于是,他们不仅重新展出雷锋的“四大件”,还推出很多改善官兵生活的举措——破旧的笼屉、掉瓷的饭碗、断腿的桌椅,党委机关贴着胶布的沙发、倚里歪斜的文件柜全都更新换代。

“皮夹克44块,料子裤18块……”乔安山对雷锋的“奢侈品”如数家珍。

其实,雷锋在当时是个时髦青年。他爱干净,爱漂亮,有文艺天赋,喜欢跳舞。当时工厂里人人学苏联跳交际舞,雷锋跳得很好。穿着工装跳交际舞终归有些别扭,工厂里的姐姐们就鼓动雷锋去置办行头。雷锋平日省吃俭用,又没家庭负担,手头颇有几个闲钱,就一下子置办了这“四大件”。雷锋其后给灾区捐款、支援战友的钱,多数皆是他当工人时的积蓄。

雷锋一入伍就成为先进典型,当时团里宣传干事季增,就经常跑到雷锋班去拍他,有的照片确实是摆拍或补拍的。当时刚解放没几年,基层团队不知新闻传播理论,韩万金政委只是一再强调,补拍照片一定要严格把关——只有真正做过的事才能拍,否则绝对不能虚构。这一点乔安山毫不隐讳,他说:“我和雷锋学毛选的照片就是补拍的。”

就这样,“雷锋团”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雷锋展示给观众,将雷锋还原成一个平凡的英雄,一个血肉丰满的平民楷模,一个追求时尚、热爱生活的阳光青年。

一个初夏的夜晚,农民张守仁为了向不学无术的儿子验证“雷锋是不是真的”,带上卖棉花的600元钱,千里迢迢从河北蔚县赶到“雷锋团”。在雷锋班听故事,在纪念馆看展览。爷俩从头到尾看了4遍。令张守仁欣喜的是,头两遍是老子领着儿子看,后两遍则是儿子拽着老子看。

一个个真实动人的故事让孩子立下誓言:“俺要是不学雷锋,不活个人样儿,俺就不叫人。”第二年8月,张老汉给“雷锋团”寄来了儿子的成绩单和“三好学生”奖状。

学雷锋学成个富翁的故事,更显雷锋精神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宝贵。

“雷锋连”山东籍复员战士田永亮,退伍后坚持做好人好事,下雨天赶去给漏雨人家补房顶,还把4位孤寡老人接到自己家里,伺候吃穿,犹如孝子。大家都叫他傻子,连他父亲也不理解儿子的行为。田永亮不管别人咋说咋想,照学不误,索性开起“傻子永亮农业科技开发中心”,帮助乡亲们致富。因田永亮做买卖童叟无欺,货真价实,买卖越来越红火,不但在仵楼乡打响品牌,还在周边乡镇赢得了市场,办事处开到曹县县城。田永亮被群众誉为“黄河故道活雷锋”,被中宣部等六部委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雷锋精神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一旦走出国门,它绚丽的光芒与巨大的力量,使得世界充满爱与和谐。

2004年,“雷锋团”赴利比里亚维和。有一天,距离市中心仅有4公里的一座废弃供水站氯气罐发生泄漏,附近动植物被毒死一片,数千居民逃离家园。“雷锋团”官兵冒死突入毒区,成功排险。他们的英雄行为,让当地居民和各国维和部队了解了中国雷锋精神。

维和期间,“雷锋团”在营地建起简易雷锋展馆,接待外国维和官兵、当地政府官员及民众,赠送雷锋像和英文版《雷锋故事》,举行读《雷锋故事》演讲会。雷锋事迹很快传播开去,让友邦的人们极为钦服。绥德鲁市市长彼德在参观留言中写道:“我们敬仰上帝,因为上帝能带给我们光明。今天,我看了中国雷锋的事迹,我相信,他能给我们带来友谊和力量,帮助我们实现和平与幸福!”

  ——题记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 邮编:100083
网站管理:网络宣传中心 电子信箱:nic@bcu.edu.cn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Copyright © Bcu.edu.cn 2004-2007.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