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尽显海大情——回忆与韻风老师一次参会经历

   

原公共基础部教师教师丁翠云 副教授

手中那本打字油印的《名册》虽然纸质已经岁月变成焦黄,但字迹却依然清晰可辨。封面上写着:“一九九一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会议”,下具单位“北京市计委、北京市高教局,北京市人事局”,最后是时间“一九九一年六月十日”。在名册的最后一页上列着韵老师和我的名字:韵老师倒数第三,我随其后。会议在昌平召开,为期三天。能与主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副校长一起出席北京地区的校际交流会,除了感到荣幸之外,更多的是想了解其他学校的情况,并适时宣传我们海大的就业状态。

1984年我接手两个专业班:锅炉工程与土木工程。一年后,因学校扩至万泉河中学校区,依照学校安排,我离开城府小学校区,去“万泉河”新接环境工程和园林建筑85级两个班,直到1988年他们毕业。三年中,理工科学生从万泉河中学迁至地质附中。我也以毕业班班主任的身份参与“理工学院毕业生分配办公室”的工作。主管分配办日常工作的是刘惠君老师。她是北京大学退休职工,曾经手海大理工学院首届,也就是87届毕业生的分配全过程。是她引我入“就业”门,至今我仍然心存感激。有了第一届毕业生推荐就业的经验,第二届的困难相对就小得多。然而对于我来说,毕竟还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真要自己“挑”起来,确实不如想象中那么简单。首先要对学校的“就业政策”理解透彻,才能底气十足,理直气壮地去开展工作。班主任要面对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而每一位学生背后还有各自的家长。班主任还要面对用人单位,要确切理解单位的用人要求,从而在供需之间搭建沟通之桥,促进双向选择有效成功。与韵风老师一起参会时,我第二次经手的9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已近尾声。

上午大会的安排是集中活动。除了有关领导的“致辞”外,“经验发言”自有那些名校代表担当,不会有我们的任务。然而韵老师并不因此感到失落,感到参会的多余和格格不入。相反,自始至终他都是精神饱满,因为他心里明白,我们现在走的正是今日上台作经验发言那些学校将来要走的路,也许这段时间间隔会比较长,但结果是必然的。

下午安排的是“分组讨论”,这就给韵老师有了发言的机会。但他并不抢先发言,而是胸有成竹地先听兄弟院校交流,尽显谦谦大家的风度。轮到韵老师开口时,他那高亢的嗓音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家:“我们海淀走读大学的毕业生分配工作,可以说与在座的每一所高校都不同……”。苍苍的鬓发,炯炯的双眼,加上激情的演讲,给在场兄弟院校的参会代表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韵老师那句“我们的毕业生都实行‘三包’,包退、包换、包教育”,惹得众人开怀大笑。当时的韵老师太像一个“推销员”了,只不过他推销的是“毕业生”。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毕业生也是产品,是经过学校教育的产品,而且是“至高无上”的产品。快到会议休息的时间了,韵老师也及时收了尾,并以高歌一曲作为“演讲”的结束:“红军不怕远征难……”,韵老师唱了起来,边唱边舞动手臂打节拍。我和其他在场的人都为之感动,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从此,餐厅里,走廊间总有人笑着说:“海淀走读大学那位白头发……”。等到第二天下午的讨论会,韵老师和我又去了另一个小组参加讨论。我明白他要尽可能多地宣传海大,因为他本身就是海大的一个“活广告”。

听韵老师唱歌,还真不是头一回。初次见面,韵老师就亮出了他的两大“绝活”:一是唱歌,二是书法。凡有合适的机会,韵老师就会亮一嗓子。多为革命老歌,尤以毛泽东诗词见长。偶尔也会有江南小曲,唱的温柔委婉。记得有一年新春联欢,韵老师还特地请了图书馆的李家芑老师与他合唱,唱的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电影插曲《花好月圆》。李老师是清华大学退休职工。两人的性格,给全场描绘出“浮云散,明月照人来”的美好情景,是啊,虽然建校创业,征途上不会平坦,然而有这批坚强,乐观,知难而进的老领导,何愁等不来“云开月明”之时?

91年之后,我也曾几次参加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会议,也曾代表学校上台作大会交流,但再也没有与韵风老师同去,本世纪初,我有机会出席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就业工作会议。通常这类会议发言的时间分为三级:一小时,半小时和一刻钟。每次出席全国会议,我总抱着观摩、学习的心态,并不指望能上台交流,这次也一样。不同的是,这次会前,按组委会的要求先后发去相关论文两篇。在到达会议目的地签到时,我被告知准备15分钟时间作大会交流。无论组委会是早已安排,还是临时决定,我对这“15分钟”依然十分珍惜。发言当天的次序是:上午大会的最后一位。由于前面代表发言的超时,轮到我就只剩下不足10分钟了。已经有人离席走向餐厅。当大会执行主席叫到我的名字时,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哪怕底下只有一位“听众”,我也要按“听众满堂”的标准去讲。如果韵老师与我同在,他也会支持我这么做的。我手中拿着讲稿,但已顾不上看了,其实也并不需要,因为稿是自己写的,事情也是自己做的,只要理清思路,口由心出,10分钟准时结束。没想到回报我的是久久的掌声,定神一看,底下人还真不少。当我走下讲台,执行主席宣布“休会”时,同行们都拥上来,要求与我个别交流。于是这顿午餐又延伸为“午餐交流会”。韵老师若在,也许他又会激动地放声高歌,好想与他分享这终身难忘的时刻啊!

多年没有见到韵老师了。听说他已不能自己进食,也不认得去看他的老同事了。建校30周年校庆将至,多想再听他上台引吭高歌。在此“花好月圆”之时,歌已不再,情却永存。谨献上我为她写的这些字,相信他心有感应,一定会知道。

2013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