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海大经管学院的起步

   

学校原教务长 吴毓华

从海淀走读大学发展成北京城市学院,三十年的变迁,名称的变化意味着学校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量变到质变迅速发展的过程。在民办大学的群体中,独树一帜,象一颗璀璨的新星,照耀在北京城的每一个角落。现在北京各行各业都有我校的毕业生,为北京城市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海大的兴起,赶上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各行各业都在迅猛的发展,尤其是各类公司、大企业、大饭店的兴起,急需一批能适应形势发展的实用型人才。中专学生的能力不够而一般大学生不重视实践能力,中间缺一层既有基本理论又能实干的大专型实用人才。海大的领导看清这一形势,大胆开拓新的教育模式,针对社会需要,创办新型的海淀走读大学。

当时确定文科类招生的专业有秘书办公室自动化、图书与发行、旅游饭店管理、财务会计、园林建筑、工业企业管理、烹饪专修班、统计专业。1986年,这些专业都招满了学生。比1984年开办时多了几个专业。当时是分成经管类和理工类来进行教学,将以上8个偏文科的定为经管学院的专业,其余为理工学院的专业。因为让我主持经管学院的工作,我就要张罗经管学院如何办的问题。白手起家,起步艰难,首当其冲是校舍。我刚来时,告诉我说,双榆树二中可以租到几间教室。我天天去听回音,能否租给我们教室。一直到招生快结束,要给学生发录取通知书才确定下来租用双榆树二中楼上多余的几间教室,作为经管学院学生上课的教室。中学学校没有食堂,所以我们教师和学生都要自己解决吃饭的问题,生活比较艰苦,师生吃饭到处打游击。

经管学院中,有一个工业企业管理专业,是1984年招收的学生。有人提出这个专业就业有问题,我校是不包分配,但也不能不考虑学生的出路。经过调查研究,考虑到我校虽然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但还是大专层次,要入选到工业企业中的管理层,可能别人接受不了。为了学生就业顺利,必须立刻采取有效措施,将这一专业的学生转到会计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首先要修改教学计划,填平补齐所办专业的课程,最终才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从这一专业的改变,我们考虑到新专业的创办一定要紧跟社会形势发展,切实了解社会的需要。另外也看出海大办学的特点,能够适时的改换专业,对口社会的需求。这一灵活的机制,一般大学很难办到。在普通大学中要改变专业和新办专业都要经过层层的审批,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事。海大能自主地掌握办学的方式,可以改换专业不受任何限制,这是我校的优势。

接着就要张罗上课的教师。当时经管学院有几位自己的年轻教师,大多是刚从学校毕业,没有什么教学经验,最好有老教师的传、帮、带,他们可以成长得快一些。就是能胜任的,也只有几位教师,只是少数课程。八个专业至少也要几十位教师。对海大来说,要教好大专层次的学生,必须是能教书育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海大刚刚开办,除了几位年长的领导,就没有老教师。好不容易从清华、北大、人大和周边的大学请来了一批教学优良的各层次的教师,才有了以兼职教师为主的教师队伍。其教学效果都比较好,的确为我们创办海大走了一条捷径,使我校摆脱拥有大批专业教师的负担(当时从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都不可能有大批自己的专业老师)。这样精干的兼课教师队伍保证了海大的教学质量,因为效果不好的老师还可以随时更换,尽可能地去聘请好的兼课教师,因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信心,也提高了学校的声誉。

要实施各课程的教学,除了实践课程外,还都要选定教材。有的比较新颖的专业,没有现成的教材,要请人自编,这是谈何容易的事。首先我们选用接近本专业的本科教材,然后与任课老师商定,根据专业特点,对理论部分只取基本的内容,着重实用部分,不能完全照搬。但还是有的专业的确找不到合适的教材,那就请任课教师自己编写讲义。比如秘书专业的专业课和练习课,会计专业的练习,统计专业的练习,都由任课教师写出讲义,让我校教务人员,用蜡笔刻出蜡板(当时我们有一台手推的油印机),加班加点的赶印出来,在学生们上课前发到手里。这些原始材料最后由教师编攒成册,成为专业课本。这样一点点地积累,经过一段时间,才有了一部分自己适用的专业教材。还有一些实用性的课程,如秘书专业的打字课,会计专业的珠算课,旅游专业的烹饪课,现在看来都是没有用了,但当时还是很有用的。例如因为电脑还不普及,学会打字的秘书人才还是很受欢迎的。这些实用课也都没有教材,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些困难。因为我们的实用性课程多,而且要求考核证书,例如:会计专业有会计师证书,烹饪课要考等级厨师证书等,只有拿到双证书才算毕业。

我校是三年制大专,培养目标是实用型人才,教学计划的安排必须有三分之一时间为实践环节的学习。在教学计划上就要体现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习和实践活动。我们安排第一学期期末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专业认识实习,要求从专业的角度去认识了解社会的需求,或参加一点专业劳动或操作。第二年的期末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进行专业实习,参加专业劳动,学会专业所需要的实践知识和技能。第三年要用半年的时间进行毕业实习,要求能综合运用三年来在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一两个专业的实际问题。教学计划是这样安排的,可是要落实这些计划,还是困难很多。学校没有实习基地,实习也需要大量的经费,要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难题。首先请专业主任和班主任去跟有关单位联系,有的单位同意实习,但不能把一个专业的几十位同学都安排进去,这就要分散实习。当时学校没有那么多的专业带队老师,有的就让同学自找实习单位。但这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实习前老师规定好实习大纲和实习要求,实习完了不管是集中实习还是分散式实习,都必须有实习报告和单位的考核鉴定书,这些要存入学生的学习档案。

因为我们的学生多,不仅安排在本市实习,有的学生还要到外地去实习。如饭店管理专业就安排在北戴河的一些宾馆实习,园林专业由专业主任带学生到南方去实习。当时学校的经费有限,要落实这些实习,路费又是个难题。我校是自费上学,当时考虑到家长的负担,每个学生的学费只收八十元。可是要带学生去外地,经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只有给家长讲清楚学生实习的重要性,请家长资助一部分,最终帮助学校解决经费的困难。另外,我校聘请的一些专业主任和班主任也是想尽办法,去找一些有偿实习的单位,在学生实习期间能给学生发一点补助,有的单位可以免收学生的实习费用。其实这也是应该的,因为学生的专业劳动也能为实习单位带来一定的收益。

学生在外单位实习时表现都很好,如秘书专业在海淀区档案局实习,为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深受他们的欢迎,成为秘书专业连续几届的实习点。在北戴河经管实习的学生,他们实习成绩优良,当地的领导机关都很重视,受到实习单位的表扬和奖励。北戴河几家宾馆也连续接受我校学生的实习。毕业实习,时间较长,很多单位都把它当成了留用学生的试用期,经过半年的毕业实习,表现好的学生就被单位留用了。在亚运会期间,我们饭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奥林匹克饭店实习,他们表现突出,当时留用了八位同学,为学校以后学生的实习闯出了一条新路。

校风、学风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当时招进的学生是全市分数线较低的,说明大部分学生学习不够努力,甚至贪玩耽误了学习,所以,进校后要改掉不认真学习的坏习惯。虽然有好的老师教书育人,耐心引导,但也不能保证能培养出好的优秀人才。当时我校的名声不高,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考上好的学校,在校上课的劲头不足,有自暴自弃的思想。开始不认真学习,上课迟到、早退、旷课、上课不听讲。针对这些现象,一方面要耐心引导做好思想工作,另一方面要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每个班都有班主任,要求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整顿好课堂秩序。学生都是走读,要督促学生不迟到,班主任很辛苦,每天比同学早到,把守在校门口查迟到。对学生的迟到、早退、旷课计考勤分,加到期末成绩中算总分。这样一来学习纪律有了很大的改进,初步端正了校风。

学风问题,就要抓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好的学风、优良的品德,要严把考试关。不论期末还是期中考试,对每一个考场都要派两位认真负责的监考老师,只要作弊被发现后,这科的成绩就是零分。学校有规定,期末所有成绩都不及格不能补考,而有三门以下课程不及格的,可以补考,但补考后还有两门不及格就被淘汰。这种规定对极少数贪玩、学风不正的学生是有效的。淘汰了极少数学生,可以端正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有个别学生有补考的课程但不重视,认为怎么也能过关,结果两门不及格,学校发出退学通知书后深感后悔,让家长到学校来求情。针对这类学生的情况,只要他是认真知错,愿将不及格的课程再次补考及格,写出保证书,允许他跟班试读半年。在半年内把原不及格的功课补考及格后,再转成正式生。学生只要是知错能改的,我们还是为社会多培养一个有用的人才为好。一般遇到这种情况,本人都很受教育,家长也来学校感谢对孩子的挽救。通过对学生们的严格管理和要求,校风、学风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快就有一批学习优秀的学生受到学校的奖励。

经管学院起步是艰难的,但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也为我校开放式办学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加上我校有一个先进的领导,指导着我们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能与时俱进,带领出一支能兢兢业业又敢大胆创新,能踏实肯干又勇于艰苦奋斗的教师队伍。既严谨又灵活地开拓出一条崭新的办学道路,培养了大批新型层次的实用人才,受到了社会的欢迎和家长们的认可。

能为海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感到无限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