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十年,磨砺自然之真性
与众不同,探寻人生之酣畅——访北京城市学院1998级商务秘书专业校友 刘博

◆刘博其人:
刘博,男,31岁,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就读于海淀走读大学经管学部98级商务秘书专业。
◆在校经历:
在校期间创办自然社,为团总支社团部负责人,经管学部第二课堂管理委员会成立筹划人,学校社团风采展示活动创办人,策划并组织过校内、校外多场具有老北京文化特色的大型活动,为学校社会活动积极分子。
◆工作经历:
2001-2002 北京科技智囊信息技术中心 高级客户端专员
2002-2004 北京新东安股份有限公司 活动策划顾问
2004-2007 上海新闻晚报 策划部经理
2008-2010 中粮集团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 中华茶人杂志执行主编
2008-今 古逸茗莊(自己创业),执行董事
◆专业资历:
国家级高级评茶师 中华茶人联谊会理事 中国蝴蝶学会永久会员
◆对母校寄语:
感谢学校给带给我的快乐经历,学校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将伴随我一生。
有言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不同于他人的、专属于自己的价值要去实现的人生。
有这样一位凡人,随性而为,不刻意追求;娓娓诉之,只缘其情,憧憬已久;
有这样一家茶庄,与钱无仇,然不为其终;飘飘入之,遂现其妙,痴醉陶然;
有这样一种人生,看似平淡,却闻其酣畅;细细品之,方解其意,隽永绵长。
在此,我们带您走近这位凡人,飘入这家茶庄,探寻其平淡人生中之酣畅。
开场——2011盛夏。
古逸茗莊,拜访毕业册中之庄主
2011年6月27日,盛夏中的北京会议中心,北京城市学院2011届毕业生毕业典礼隆重举行。毕业典礼上,党委书记、校长刘林热情洋溢的毕业致辞,用人企业代表以及毕业生家长代表对毕业生恳切至诚的寄语,毕业生代表们充满感恩的谢词以及为母校增光的决心,无不使毕业生们激动不已。
会场上,人手一册的《2011毕业纪念册》在毕业生们手中饶有兴致地翻阅着,这是由北京城市学院校友会为毕业生们精心制作的纪念礼物《北京城市学院校友通讯——毕业纪念特刊》。在每位同学找寻自己身影的时候,P67页中一张纯真帅气的“庄主照片”以及照片下的《校友会校外活动站——古逸茗莊》一文,倍受大家的关注。
文中对茶庄及庄主栩栩如生、略带文言文的介绍,引发了大家的兴趣。“古逸茗莊者,乃柳荫街上之一茶庄也,毗邻京中名胜什刹海,位于老城胡同之中。此地有名校旧迹、王府遗存。开门可见黄包车队,如织游人;掩扉则另有洞天,闹中取静。庄主正是我校九八级老生刘博,盖当年学校自然社之创办人也,刘博自幼喜欢传统文化,及长更矢志爱茶,欲以弘扬茶文化为己任,乃择址辟店,为此茶庄。”
校友会校外活动站?古逸茗莊?庄主刘博?98级老生?一连串问号在毕业生脑中迅速叠加,北城老校友刘博,成为了关注之对象。
毕业典礼后,带着好奇与遐想,按着毕业纪念册中指引的地址,我们两登古逸茗莊之门,拜访这位毕业册中神秘之庄主,希冀探访出其开店的经营之道。然而,两次登门拜访,我们没有得到他创业赚钱的秘密,更没有听到他对自己创业之路的津津乐道。或许是这家店经营模式的与众不同,又或是刘博这个人性情的独特之处,让我们感受到了这家茶庄在众多茶馆中的特立独行,感受到了庄主刘博“明白”的处世之道。
初见刘博学长,他的出场就让我们颇感几分意外,没有西服笔挺,不见皮鞋锃亮,而一身运动服和一辆淡红色小轮车的搭配,为这位已到而立之年的学长增添了几分青春的气息,与毕业纪念册中的照片相比,更显活力与腼腆。拥有一家自己的茶庄,却不以盈利为目的,单纯是以茶会友,这独特的开场方式,不禁使我们重新认识起这位年长我们十几岁的学长。
重温——1998金秋。
海大三年,引领社团活动之经典
在北京城市学院的历史里,曾有着这样浓墨重彩的一笔。十几年前,在海淀走读大学(今北京城市学院)有四大知名社团,自然社,文学社,梦境音乐天堂和爱乐协会,他们组织的活动,不但受到全校同学的关注,并曾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大放光彩。
打开这个话题,刘博学长便略带羞涩地提到了由他担任社长的自然社。
1998年秋季,刘博学长开始了在海淀走读大学的大学生活。在这所名不见经传的走读大学中,他看到了学校对学生自信心的激发与引导,体会着第二课堂学分制为学生们带来的开放与真诚,更感到了学生们发自内心的热情与自信。于是,他创办了自然社,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老北京文化的喜好,倾注在了自然社的建设和活动中。从一个个蝴蝶标本的展示、到一壶壶香茶的冲泡,从一只只小动物的解读、到有一步步老北京文化的演绎,在那些有着共同乐趣的同学们的齐心协力下,具有老北京文化特色的活动越做越大,其中,以“古都寻梦”系列活动尤为出众。这个活动曾在学校,琉璃厂和北海等地举办过,其内容形式丰富多彩,涵盖了很多北京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在学校的《渔舟唱晚》活动,天桥落地说相声、公园里的遛鸟、冬天的鸣虫、夏天的蛐蛐儿,都以““海大鸣鹂园”茶馆为载体把老北京的传统悠闲生活表现了出来,这个系列活动不但受到了同学的追捧和学校领导的全力支持,就连现在的评书表演名家王玥波先生也曾经特地前来捧场,北京电视台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都先后制作专题报道,《北京晚报》等纸媒也多以图文形式予以跟踪报导,其影响范围之广,响应率之高在迄今为止的北城学生社团活动中尚无人逾越。
当谈到学生时代的这段辉煌时,刘博学长显得很腼腆,没有过多介绍自己在组织这些活动中所付出的努力,而是一再强调社员及同学们给予的鼓励和帮助。他告诉我们,这一次次的活动,最初只是他的一个个设想,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做好它,正是在热心同学的帮助下,才最终将一个个不成形的想法变成了事实。至于最后所取得热烈反响,也是他所始料未及的。当询问他在举办这些活动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他淡淡一笑,说,困难是一定有的,像经费的筹措、人员的组织等一些问题,但是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什么问题都不是困难了。(本人最满意的除了较好的还原和推广了老北京传统文化外,更重要的是:联合了学校经管学部、理工学部、语言学部、传统学部、管信学部等跨学部跨三个年级的当时最精英的数十位同学,大家齐心协力真诚、热情的为一件事努力。甚至外校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社的多位同学也都给予最热心的帮忙;这种跨专业跨院校跨年龄的多方位的组织能力所带来的最后成功,是令本人更加高兴的。这也是本人认为活动最成功的所在和成因。)
正是在大学三年的社团经历,使得他的策划与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升,也更增添了他对老北京文化底蕴的了解,对传承老北京文化的喜爱,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启航——2001隆冬。
十载往返,寻觅人生价值之基本
今年,正值刘博学长离开学校的第十年,提及这十年,他感触颇丰。
2001年初,尚在隆冬时节,刘博学长带着几分自信,几分懵懂,踏上新世纪之船,开始了在社会海洋上的闯荡。
在这十年中,从北京到上海,从杭州到宁波,从中国到英国往返于各地之间;
在这十年中,他在北京科技智囊信息技术中心,做过高级客户端专员,并主打企业内刊编辑以及活动的跟进和实施;他在北京新东安股份有限公司,主做大型活动的策划,成功地策划实施了侏罗纪(3)电影首映式,其中北京城市学院的百位新老学生为该活动表演助阵;他成功完成了全国牡丹大展、机器人足球比赛等大型活动的策划及实施;受朋友之请只身来到上海,担当策划部经理,主抓了上海新闻晚报的发行策划,为该报在创刊后成为在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一份新锐都市类晚报做了贡献;他应邀来到中粮集团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任中华茶人杂志执行主编,并成为中华茶人联谊会理事,现为国家级高级评茶师;
在这十年中,他以茶为缘,结识了许多朋友,从作家、学者到电视台主持人,从古琴大师到著名演员,为日后自身的发展积累了人脉。
在我们看来,以上经历太丰富了,其中所为很辉煌了。然而,刘博学长却告诉我们,这十年,他的确经历了很多,锻炼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但是唯一没变的是他一直坚持的原则:做自己想做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在这十年的闯荡中,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喜爱,一直在通过各种机会不断地加深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一直在思考、寻觅着专属于自己的人生中的价值与定位,为此,他不满足于现状。
于是,这个曾为他人开发、策划过无数活动的刘博学长,开始了对专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的策划与实施;于是,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他拥有了属于自己喜爱的茶店;于是,在高人的指点下,他成为了文中开头提到的受到毕业生们关注的古逸茗莊的“庄主”。
创业——2004初春。
几经挫折,不改以茶做事之理念
谈起创业,谈起经营,刘博可谓百味交集,在创办这间茶庄之前,他曾在上海、杭州、宁波几大城市开过茶馆,但是都以失败告终。现在回忆起创业初期的失败,刘博说:“当时就是脑子一热,有点冲动,因为茶道富有文化意味,又符合自己的兴趣,没想太多就开始创办茶馆,完全是兴趣使然。”
2004年开始刘博在北京锣鼓巷创办了怡康茶庄,那时,他人在上海,对茶庄遥控管理,但起色不好,最大的问题是赔得一塌糊涂,两年中,不但没赚过一分钱,反而还要自己去给别人打工再往里添钱,贴补茶庄亏空。他说,我爱喝茶,但当时确实不知道怎么经营茶叶。2006年在马连道仅剩的一家芳闽缘茶庄经营状况开始好转,给了他信心,直到07年才开始越来越明白从哪做,至少店能活了,不再赔了。
提起这段坎坷的创业经历,他感慨万千。从04年到现在,创办茶庄已经7年,无论是赔钱做茶,还是无奈闭馆,刘博学长始终没有打消自己开茶庄的想法,因为他对茶文化太喜爱了,他执著坚持,摸索前行。07年的顿悟,使他明白茶叶里蕴藏着真正的以茶的感官事实为基础的内涵,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经营策略应该发生改变,他果断辞去其他工作,专心照料起自己的茶馆,慢慢地茶馆的经营走向正轨。在经历这一切转变之后,刘博坚定了他最初的经营理念,那就是不以简单茶买卖来盈利,而是实实在在地做好茶事业。这里所说的茶事业,不仅仅包括茶叶的销售和茶具的买卖,更多是茶本身的内涵,是中国古老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于是,有了现在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文化韵味十足的古逸茗莊。
学堂——2008又夏。
承续传统,汇聚逸群超拔之高朋
夏秋冬春,刘博的四季轮回到2008年,又是一个夏季。这年6月,古逸茗莊开张了。
一、高人点拨赐庄名
说到“古逸茗莊”这个店名的由来,还要从店主人刘博与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的相识开始。刘博学长从小就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由于这种兴趣,使得他不断去认识了解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机缘巧合,他有幸与“中国文化传播座标人物”余秋雨先生相见,以茶会友,就茶论事,因茶结缘,并在朋友介绍下,著名作家金庸老先生欣然为其茶庄题名为“古逸茗莊”,这才有了余秋雨先生亲自为其题字做匾的今天的“古逸茗莊”。
“古逸者,承续传统,逸群超拔之意也。其庄既成,群贤毕至,高朋满座,杯中无俗品,座上少白丁。推门入室,但见茶具琳琅,异荈纷呈。室中歙砚陈案,素琴横几,茗香袅袅,雅乐飘飘。庄内更辟一国学教室,传真知,普国学。香茶瑞草,书声琴韵,共集此一庄中矣。来至此地,品奇茗,操古琴,习书法,诵诗词,陶然乎期间,真妙处也。”挚友冷帅为其庄做了一篇《古逸茗莊记》,精辟地道出了其庄的精妙之处。
高人指点后的古逸茗莊,成为了“闹中取静之洞天,汇聚高朋之妙地,以茶雅志之学堂”,实乃好去处也。
二、闹中取静之洞天
古逸茗莊坐落于西城区柳荫街,与恭王府只有数十米之遥,“开门可见黄包车队,如织游人”,实实在在地居于闹市之中。它的周边坐落着大大小小的商铺,而其中门脸最小,最不像商家的或许就是这家茶馆了。小小店面,简单装潢,与它比邻的居民房大门都比它大许多,从它面前走过,若不是看到上方的古逸茗莊的牌匾,很难相信这竟然是一家茶馆。作为居民住宅,它似乎太过考究,作为商铺,它似乎又缺少几分商业气息。然而,就是在这间看似很不起眼、一般人很难注意到它的存在的小小房屋里,却充斥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
“掩扉则另有洞天,闹中取静”。不足两百平的地方,处处有着古香古色的韵味。小店分为上下两层,一层是品茶室:一张两米见长的茶案与一床古琴比邻,简单质朴;四周木柜上玲珑的玩物与琳琅的茶具呼应,多了分悦目;余秋雨先生的题字与名家墨迹墙壁悬挂,添了几分文学气息。二层是国学室:几把木椅与笔墨纸砚为伴,简单的文房四宝静静地在一旁守候,东墙上悬挂着著名学者,老舍先生之子舒乙先生的墨宝“读书最乐”,看得出这是一个文人气质突出的地方。真个是“茗香袅袅,雅乐飘飘,书声琴韵,共集此庄”矣。……从店主人的用心中,表达出其对茶文化及中国文化的喜爱之情。
三、汇聚高朋之妙地
“古逸者,承续传统,逸群超拔之意也。其庄既成,群贤毕至,高朋满座,杯中无俗品,座上少白丁。”在这里没有任何差别待遇,同样的上好茶叶,同样的优质清水,没有人拥有任何特权,所有人在这里都是平等的。如果要特别询问有什么要求才能进入这里,那唯一的要求就是这里接待的是真正的懂茶爱茶之人。
刘博现在的经营相比原来好了很多,除了茶生意之外,他还在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的帮助下,组织了多种以文化传播为主的古逸课程,专门教授一些茶道、茶经、书法、古琴、西方音乐简史等具有普及中西方文化的特色课程;并且每周末组织一系列文化氛围浓厚的交流活动,读书会,故宫青年学者论坛,昆曲研习,《诗经》研讨等成为了一批京城文人雅士每周必到的景观。
就在这样一间小小的店铺里,经常是人影攒动,从普通百姓,到文人骚客,从影视剧导演,再到当红央视主持人,这里都曾留下他们的足迹。在已经组织的经典活动中,作家陈四益先生参加过古逸读书会,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李滨女士参加了古逸诗词音乐会,何作如先生、崔永元先生曾莅临指导;在品百年老茶的同时,有幸者能亲耳聆听古琴大师李祥霆先生操千年唐琴九霄环佩演奏古曲,欣赏08奥运古琴制作人,斫琴大师王鹏先生在古逸音乐雅集上演奏的古琴名曲。实乃汇聚高朋之妙地。
四、以茶雅志之学堂
刘博现在已是国家级高级评茶师,并且为传播中国文化,茶文化开展了很多活动。或许是这家店经营模式的不同,又或是刘博这个人性情的独特之处,让这家茶庄在众多茶馆中显得特立独行。
在每两周一次的【读书会】上,爱书的朋友们拿着他们喜欢的书来这里交流感想,碰撞智慧;由北京城市学院毕业生秦明发起的【故宫青年学者论坛】中,故宫学者中的青年才俊荟萃一堂,听专家讲述竹雕牙刻,书法绘画;在【昆曲研习】班,学员们共同研习大雅之音,《牡丹亭》《西厢记》曲曲绕梁;【宇宙音乐史】活动,则用古典音乐阐释生命存在的价值及意义;在【《诗经》研讨】中,诗三百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得以精心研讨,含英咀华;在【诗词与音乐】赏析中,解读诗歌与音乐密不可分的联系,体会二者的结合将出现怎样的动人效果;在【化石研究】活动中,爱好化石的朋友则可与古生物学家一起做化石整理,寻找古老生命的秘密。
现在的茶庄,不再简简单单是一个喝茶饮茶的地方,而是一个让所有喜欢茶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共同切磋,交流感悟的地方,成为了以茶雅志的学堂。
或许是刘博性格使然,他从未期许过这家茶庄能给他带来多大的财富,他只是单纯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这种性格,这他这家小店独具色彩。虽然刘博学长一再强调自己没有刻意在传承什么,更没有人们说的那种伟大特别的使命感责任感,但是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却从“品鉴着浓郁特色的中国茶文化,传播着渊源悠久的民族文化,讨论着今日世界文化之发展”的事实描述中,感到了这位普通的年轻人与其志朋好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感到了中国青年一代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的贡献,正如茶庄牌匾之意,承续传统,汇聚逸群超拔之高朋。
结语——再说十年。
活出价值,续写平淡人生之明白
一、与钱无仇,重在价值
作为一名商人,最看重的就是盈利问题,当有人把这个问题推到刘博面前时,他则淡淡地说还经营的下去,能保持收支平衡。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这家小小的店面,经常会为了一些茶友聚会而停止营业,他茶庄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茶叶和茶具,而这两样东西他卖的价钱都比别家的便宜。
人们不禁疑惑,坐落在最为繁华的一条大街上,店前的小路上经常出现来自全世界各种各样的面孔,而这所有资源不都为茶庄的高收入奠定了基础吗?而刘博的茶庄却仅仅是收支平衡,难道他不想挣钱么?刘博用他一如既往的平淡口吻说,不是不想挣钱,他与钱无仇,但是对于他来说挣钱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个人价值的体现。他再次强调了开这家茶庄的简单初衷,“ “事实”的茶文化做实际的事”,从茶本身的感官事实出发,为人们提供一个有事实文化的地方。
二、朋友相助,热情依然
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是古逸茗莊不同于别家茶馆的特色之一,连最起码的宣传册都没有几份。这里的消费人群,大多数都是刘博的朋友,他们当中的很多最初和刘博并不相识,只是出于对于茶文化的喜爱才让他们走到了一起,成为志同道合朋友。刘博告诉我,在经营这家茶庄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成长。
他说,在学校时他就有着各种各样天马行空的想法,北城为他提供了一个平台,是朋友让他把这些脑中不成形的想法变成了事实。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进入社会的十年里,他一直让自己保有一种热情,一种敢想敢做的冲劲。因为他自己对茶文化的喜爱,让他敢将这一切成为现实。虽然在创业过程中也曾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是挚友冷帅(北城校友)在茶文化方面的设计指点,是良师王远(香港理工大学硕士,国家级高级品茶师,中华茶人联谊会理事,利物普洱论坛特约撰稿人)在品茶评茶方面的点拨,是北城众校友们在茶活动方面的创意支持,使得他那份热情与喜爱坚持到现在,并将坚持到更远的未来……他告诉我,在这个社会上,各种现实可能把每个人的棱角都磨平,但是热情不能消失,朋友不能放弃,事业不能知足。
三、用心而为,“明白”人生
说到后十年,对于这家茶庄的未来发展,刘博告诉我们他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不会担心卖不出去,所以他不会将他的古逸茗莊弄成一味为赢取更多盈利的连锁茶店,那和他的初衷是背道而行的,他要的是以茶会友,让更多的人爱茶、明白茶尔后消费。
刘博的自主创业和大多数人不同,他要的不是金钱上的富足,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一种从心里流淌开来的舒坦。或许,刘博的茶庄不是所有成功创业事例中赚钱最多的,也不是那种最具管理特色的,但是却是最用心的之一,没有一些所谓的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只是最单纯最质朴的喜爱,一切缘于喜爱,也归结与喜爱。凭着这份喜爱,他的古逸茗莊用他最与众不同的色彩展示在世人面前。
刘博说过的这样一句话,“真正品茶的人,他们之所以会品茶,不是因为他的舌头有异于常人,鼻子有多么灵敏,而是思路的清晰、,明白的大脑告诉舌头、鼻子、喉咙,该怎样体会茶叶的韵味,努力做一个明白人即是学茶的过程。”我想,刘博就是凭借着这种“明白”来经营他的古逸茗莊的,也是凭借这种“明白”为人处世的。
如今,在这种“明白”中,刘博的茶庄成为了 “北京城市学院校友会校外活动站”。他听说,“众同学校友常苦于无佳处叙旧谈心”,于是,自愿奉上此地,请校友们欣然前往,“品茶谈心,畅叙旧情。同学相聚无分学部,校友雅会不论旧新,诉不尽重逢意,道不完同窗情。”更希望校友们享受到“谈心之余,抚古琴、唱昆曲,一悦情怀”的快哉乐趣。作为庄主,他将与一众新老校友在庄前“洒扫以待,拱手相迎”。
朋友,古逸茗莊庄主刘博的故事暂且到此,您在其中感触如何?是否与我们一起看到了一位学长在其十年磨砺中依然保持的随性而为,不刻意追求的真性情;是否体会到一个茶庄与钱无仇,却不为其终的茶文化事实的意义所在;是否探寻到刘博庄主在其与众不同,平淡人生中之明白与酣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