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网络安全的一匹黑马

 

保卫网络安全的一匹黑马 ——记中科院软件所课题组长张楠

张楠:

2001年毕业于海淀走读大学计算机应用与控制专业

工作单位:中科院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

个人基本情况:

1998.9--2001.6 理工学院计算机与电子技术专业

2000.10-2001.6 在中科院信息安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实习

2001.6- 在中科院信息安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工作

2004.3 由软件所领导及科学院院部特批成为科学院软件所正式工作人员(软件所规定工作人员学历最低为硕士研究生)

工作内容:

2002.1 承接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的项目: 《IDS评估平台》 (国家xxx持续发展计划)

职责:主要开发人员

2003.2 承接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的项目: 《linux内核木马隐藏技术研究》 (国家xxx持续发展计划)

职责:项目负责人,主程序师。

2003.6 在国外信息安全权威杂志第61期上面,发表文章: 《Finding hidden kernel modules on linux》描述了在linux上面查找隐藏内核模块的新思路。

2004.2 参与军方973xxx重大科研项目

职责:子项目设计人员

张楠,1979年8月生,共青团员,2001年7月毕业于海淀走读大学。毕业后,在中科院软件所任研究人员、课题组长。

在这个网络充斥的时代,尽管这个时代对我们还不到10年,但人们已经从网络中淘换大量有用信息和资源的兴奋中渐渐冷静下来。突然发现,网络带给我们的很多麻烦:欺骗、网瘾、病毒、电脑瘫痪……。我们无法远离这个已经让我们过分依赖的家伙,我们期望有高明的专家能够解决网络带给我们的这些问题,而其中,张楠可以算是一个我们能够依靠的对象。

二十几岁的张楠,年轻潇洒,气质儒雅,很有点学者风范,浑身透出一股自信从容、谦逊稳重的气息,薄薄的镜片后流露出平静而睿智的目光。谈起张楠,人们更多的是惊讶与赞叹,谁也没有想到海淀走读大学专科毕业出身的张楠,能在2001年一毕业就留在高学历人才扎堆的中科院,专门从事信息安全的研究工作。而且短短几年,竟成了这个行业中的佼佼者,在自己的领域很有威望,很多公司和个人经常慕名而来,向他请教专业问题;他也确实为国家很多重要领域的网络信息安全做了大量有价值的工作,而且有一些人称他为“小科学家”了。

他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在信息安全技术研究方面兴趣和专业上的悟性,还有他不懈的努力和全身心的投入的精神,更有他为祖国奋斗拼搏的志气!

计算机是他最大的兴趣

1995年还是计算机刚刚进入家庭的年代,读高中的张楠听见高年级的同学在谈论计算机,对此颇感兴趣的张楠也忍不住上前想参与他们的谈论。“你懂计算机吗?不懂就别乱插嘴,一边玩去吧!”得到的这种不屑的回应,着实惹恼了好强的张楠,他暗下决心:“等着吧,将来我一定会比你们懂得多,强得多,牛得多!”

自此,张楠订阅了他所有见得到的电脑报刊和杂志,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阅读和在计算机上实践。对计算机的着迷与浓厚的兴趣,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使张楠的计算机知识越来越深厚,但另一方面也使张楠其他课程的分数越来越低,最终导致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战场上战败而归。

“是我父亲帮我进了海大”

“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应该是我父亲,他平时对我的教育比较宽松,而在我高考失利的情况下,是我父亲帮我进了海大,为此我一直很感激他”。听张楠说出这样的话,着实让我诧异,很多进入海大的孩子都觉得自己是无奈的选择,而他非常感激海大给他的求学机会,非常热爱海大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

“海大对学生的教育不是填鸭式的,我们的思想很活跃,学校特别鼓励和支持我们发展自己的特长,记得当时傅校长就说过‘海大的书呆子是没有用的!’,而且当年的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相当火,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以外的东西!”在海大的三年大学时光,张楠感触颇多,但令他记忆犹新的却是海大老师们的赞许和鼓励,正是他(她)们,让自高中以后就没有受到过表扬的张楠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大学的校园是简单的,大学生的生活是丰富的,大学生的思想是活跃的。大学生们总是会有这样的感慨,在美丽的校园里必须要完成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把学分攒够顺利毕业;第二件事情是谈一场浪漫而又单纯的恋爱;第三件事情是要会“玩”,要“玩”出水平来。但是令人惊讶的是,确实不是“书呆子”的张楠,在大学并没有谈恋爱,而是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了创办、管理计算机社团,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学习,去看书,去参加喜欢的其它社团的活动,去和志趣相同的人一起做点事情,去提升自己综合的能力。这使得张楠在大学时期不但成为计算机小行家,而且是学校社团活动的积极分子。

在这个时期,张楠已经开始对计算机相关的新领域“网络安全”产生了兴趣。他阅读了大量的期刊、杂志,浏览了大量的网站,自学黑客技术,深入探求网络中的秘密。“张楠说了,我们这个网站全是漏洞,不堪一击!”这是当时同学们常引用的论据,他的这番努力为日后从事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爷爷是个老八路

“很抱歉,这些项目要求保密,所以我不能说!”这是在采访中张楠总是要说的一句话。和张楠交谈,你总会发现张楠身上有着这个年纪的年轻人很少有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的工作涉及了很多国家安全内容,他从来不会因为表现自己而忘记自己的责任。

他说爷爷是他最敬重的人。他的爷爷是个老八路,他从小没少听爷爷当年枪林弹雨中的英雄故事,他非常赞叹那个年代的人们为着心中的革命理想奋不顾身的精神,他钦佩那个年代的人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勇气。他为有老八路的爷爷而自豪,也觉得自己跟别的同龄人相比有着更浓的爱国情怀。他常常想:当年爷爷们的壮举我们能行吗?我是老八路的后代,我的血脉中也流淌一腔热血,我们在这样的和平年代能为国家做点什么?为此,在他面临毕业分配的时候,他的首选单位是担负国家信息安全重要作用的权威机构——中国科学院。

真的进了中科院

但是怎么才能进入这样权威的机构去一展自己的抱负呢。别说,张楠不但勤奋好强,而且还很执着又极具闯劲。在当今的这个社会,实力不再仅仅等同于能力,激烈的竞争使得实力等于能力加能量。对于理工科出身的张楠来说,这个能量就是他能够按照自己的志向去努力奋斗的决心,是认真做事、诚实做人的态度,是与人沟通交流和充分表达意见的能力。

他在大学毕业实习的时候,托人引荐,获得了在中科院实习半年的机会。其实一开始,中科院的领导也没有把这个专科学生当回事,只是交待给他一些辅助性的工作,也就是想给个实习机会,帮着写个鉴定就完了。但是他总是能够非常踏实认真地完成任务,并且能够提出很多建议,这可不是一般的大学毕业生可以做到的。正是这半年时间,张楠给中科院领导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觉得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很有想法,很有可塑性。即便是这样,半年实习期到了,张楠对于自己能否留在中科院工作仍旧没有十分的把握,忐忑不安地等待着“老板”对自己的“宣判”。最终,既在意料之中又略带一点意外的结果出现了,张楠以中科院编外工作人员的身份留在了中科院工作,而当时能留在中科院工作的最低学历必须得是硕士。

勇于突破常规

能留在中科院已经是件非常破格的事了,但是要在强手如云的中科院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站稳脚跟,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自然张楠在工作当中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困惑。毕业生中传说着这样的故事:有个国家某重要机构要从中科院要两个人去做个项目,中科院推荐了张楠和另一个博士。当时,对方一看简历,一个专科生,以为弄错了,后来见面一谈才确信了他的能力。由此可见在这样尖端的领域,学历确实是个需要尽快提升的问题。张楠以主要负责人、主程序师的身份完成的项目不在少数,但是正是由于其大专学历,在项目署名时,往往都是最后,骨子里十分好强的张楠自然不会让自己永远排列最后。

德国的PHRACK杂志是信息安全权威杂志,它要求所发的文章必须要有学术上的创新性,而且文章论述的理论要适用于实践,所以要想在这份杂志上发表文章绝非易事。但是张楠通过自己多年在信息安全方面的钻研和心得,终于经过自己的努力,以首位中国人的身份在 2003年6月第61期的PHRACK上用全英文发表了自己的文章: 《Finding hidden kernel modules on Linux》描述了在Linux上面查找隐藏内核模块的新思路。能够成为在这个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中国第一人,张楠也算用自己的努力为中国人做了件实事,同时也证实了一个专科学生的发展后劲。

接下来的2004年对于张楠来说收获颇丰,他不仅特批成为科学院软件所正式工作人员,而且还考上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已经于2006年4月顺利毕业,获得了硕士学位。很多公司都慕名想高薪挖他出去,他有自己的志向,并不追求金钱和名利,一直在中科院踏踏实实地工作、成长、奋斗。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张楠颇为信奉的格言,也是他引以为豪的人生追求。“我的工作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谋生手段,我确实想通过自己的研究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Copyright © Bcu.edu.cn 2009.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