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研究 >> 正文

学科阅读课程标准(SCIS)(征求意见稿)

发布者:赵敬 [发表时间]:2020-05-20 [来源]: [浏览次数]: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使中小学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颠覆性变革,由于学业评价要“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将成为课堂的主要形态。如何拓宽学科视野,积累学科素材,利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今后中小学生学习的核心。为此,北京城市学院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学科阅读研究所,专门开展《基于中小学生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的学科阅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完成了《SCIS中小学学科阅读课程标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SCIS中小学学科阅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SCIS)是基于中小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态而研发的,其核心是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实现自我成长。SCIS是自主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探究学习(Inquiry Learning)和学科阅读(Subject reading)的英文缩写,SCIS提出了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阅读课程标准。其主要目的是要解决中小学生阅读中,阅读重语文轻学科,重任务本身轻完成任务的过程,重学生的课堂表现轻进步,重教轻学的现状,让学习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合作,来帮助学生成为知道如何学习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者。对教师来说,SCIS回答了“我想让学生学习什么?为什么这些如此重要?我希望他们运用哪些策略?我如何才知道他们已经学会了?”等问题。

本研究报告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体例进行编写,并使用了其中的部分成果。

一、制订学科阅读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中小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和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坚持与时俱进。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阅读内容,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新成就。

3.坚持科学系统。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注重课程的系统性,确保课程内容科学。

4.坚持专业有效。课程建设要符合学科特点和实际,体现学科专业特色。能够指导中小学校有效开展学科阅读工作,并能提高学生的学科阅读能力,取得学习效果。

二、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1.阅读是学习的基础、是传承文明的手段、是成长的途径。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课堂主要形态的学习环境下,如何拓宽学科视野,积累学科素材,利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今后中小学生学习的核心。

2.学科阅读是从学科的角度来阅读学科,引导学生通过深层次的学科内容阅读,将学科知识吸收、内化及应用,是让学生从狭隘的教材中走入学科世界,从有限的学科信息中迈向绚丽多彩的学科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的胸襟与眼光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方法,是培养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学科阅读,给学生描绘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学科世界,介绍学生喜欢的学科学习方法,通过学科素材的积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习效果(成绩)。

3.学科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从学科中去认知、吸收知识,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和确立主体意识,让学生从依赖型的学习向主体型的学习转变。

4.学科阅读课程是一门探究性学习各科知识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探究性的统一,是学科阅读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科阅读课程应引导学生在通过自身体验和感悟,将过去积累的与当前汲取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积累学科素材,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并进而生成一个独特的“方法论”,提升学生的学科阅读能力和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学科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5.中小学的学科阅读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科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基本理念

1.充分发挥学科阅读课程的育人功能

学科阅读课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过河不过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持学科阅读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认识学科、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功能。

2.着力培养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

学科阅读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要进一步完善和清晰学科阅读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更要重视课程的隐形价值,还要学科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新的内涵变化。通过学科阅读课程,结合学科的研学旅行,让学生多经历、体验各类探究性的学科学习活动,逐渐实现多方面要素的综合和内化,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维品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学科阅读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学科知识积累,培养对学科的兴趣,掌握学习该学科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思维品质、审美素养,提高运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科阅读课程作为一门探究性课程,应着力在学科研究性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运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增强学生学和用的自觉意识,积极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学科阅读实践,积累学科素材,把握学科运用的规律,学会学科运用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科能力,并在学科阅读过程中促进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要引导学生在学科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途径。

4.构建科学、有效、专业、系统的学科阅读课程

中小学学科阅读课程应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学习的不同期待,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确保全体学生都获得必备的学科素养;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学科学习的已有基础、发展需求和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在学科阅读实践中开阔视野,在更宽广的选择空间发展各自的学科特长和个性。此外,学科阅读课程应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应在学科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提高教师水平,发展教师特长,引导教师开发学科阅读课程资源,有选择地、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把握信息时代新特点,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建设科学、有效、专业、系统、开放、多样的的学科阅读课程体系,使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与提升能适应社会进步新形势的需要。

二、学科关键能力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关键能力

学科阅读的核心素养是学科阅读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阅读实践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关键能力是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表,注重培养学生在学科阅读的学习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的学科知识和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成长型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科审美鉴赏与融合创造”“学科文化传承与创新”四个方面。

1.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是指学生在学科阅读实践中,通过拓展和迁移,逐步掌握学科的知识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学科经验,发展在运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成长型思维发展与提升

成长型思维是指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学科阅读中,成长型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通过学科阅读,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3.学科审美鉴赏与融合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学科阅读实践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4.学科文化传承与创新

学科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学科阅读实践中,继承和弘扬学科文化与精神,理解和借鉴不同学科、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中华文化。

学科关键能力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学科阅读是重要的学习工具,也是思维工具;学科阅读的过程,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迁移,与课标同步,和教材配套,同能力衔接,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是学科关键能力的基础,在学科阅读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学科学习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二)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拓展与迁移、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学科阅读活动,在激发学习兴趣、掌握阅读方法、积累学科素材、学会知识应用、实现学科融合、提高学业成绩几个方面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1.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爱上学习,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让我们对学习产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科阅读,让学生走进绚丽多彩的学科世界,了解学科的起源、发展历史、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学科阅读,让学生知道,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和意义,能用来干什么?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

2.掌握阅读方法。学业评价的方式越来越灵活,试题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学生的学科阅读方法和能力不足会收到影响。通过学科阅读,培养学生搜集、分析信息的能力,为其将来的生活和生存奠基。

3.积累学科素材。学科素材的内涵很大,学生要能够根据学科的知识点,通过拓展和迁移,连成线,形成面,逐步积累学科文化。如,学生可以通过学科阅读,了解哪些人为这个学科的发展做了哪些事,有哪些学科精神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展。通过学科阅读,逐步积累学科素材,丰富学科背景,提升学科素养。

4.学会知识应用。通过拓展与迁移,解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积累的学科素材和学科的知识结构化,将学科阅读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5.实现学科融合。积累较为丰富的学科素材和学科运用经验,在已经积累的学科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实现学科融合。

6.提高学业能力。通过学科阅读,获得对学科魅力的直觉体验,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能力,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并参与当代文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帮助学生拓展学科视野,学会探究方法的应用,顺利通过各种考试评价,取得学业效果。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1.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设计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课程。

2.从现行学科的特点和中小学生学习规律出发,以学科课程标准为纲,以学生的学科阅读为主线,设计学科阅读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由若干学习项目组成,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提升学科素养。学习任务群所涉及的学科素材,都与该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紧密相联。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着眼于培养学科知识运用的基础能力,充分顾及问题导向、跨学科、自主合作、个性化、创造性等因素,并关注学科发展的新现象和跨媒介运用的新特点。

3.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追求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其核心思想是拓展和迁移,找到“点”,通过“线”,形成“面”,而非对学科知识进行逐“点”解析、学科技能逐项训练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

4.学习任务群设计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仍由若干学习任务群构成,体现了不同的学科阅读要求。必修的学习任务群构成学科的课程目标、内容的基本框架,体现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对每个学生基本、共同的学科素养要求;选修的学习任务群则是在此基础上的逐步延伸、拓展、提高和深化,以满足学生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学科素养的追求。

(二)课程结构

学科阅读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课程组成,每类课程分别设置7-5个学习任务群。

所谓“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学科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阅读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拓展与迁移、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应用系统。这是在学校课程总体设计和实施的环境下由学校和教师组织、并有计划地引导完成的。它与过去的教学模式有内在的区别--课程中有文本,但不以文本为纲;有知识,但不求知识的系统与完备;有训练,但不把训练当作纯技巧进行分解训练。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师生互动。整合是学习任务群的本质特征。

必修课程7个:“整本教材的阅读与研讨”“学习方法的探究与创新”“学科阅读方法探究与交流”“学科素材积累梳理与探究”“学科审美鉴赏与融合创造”“成长型思维阅读与表达”“学科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选修课程4个:“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科文化传承与创新”“学科经典著作与人物研习”“跨学科融合专题研讨”。

(三)学分与选课

必修课程是学生必须修习的内容;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修习。对于选修课程,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意愿和学业状况,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方向和空间。

学科阅读可安排在新的教学任务开始或者结束后进行,一般在结束后进行,有利学生进行学科知识拓展和迁移,每个教学任务模块安排3课时。

四、课程内容

(一)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1:整本教材的阅读与研讨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整本教科书的研读,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提炼和归纳的方法,促进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提升。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编者意图和本学期要学习知识重点,形成知识导图。

(2)根据教材和教辅材料,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整体把握本学期要学习的教材内容和知识点。从自己能理解的方面入手,反复阅读,深入探究,尝试建立各知识点的上下关联关系,在知识导图上标出属于自己的知识重点和难点。

(3)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研读成果。

2.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应完成本学期规定教材和指定教辅的阅读,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

(1)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整本书的体例构成方式、探究整本书的重点内容、尝试建立各内容之间的关系图(知识导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进行引导自己阅读和制作知识导图,也可由学生组成3-5人的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进行交流讨论。

(2)课时一般可安排在新学期开始新授课前,可作为一门新课的导入来使用。宜集中使用,便于学生静下心来,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阅读整本书。学生在反复阅读、思考、知识导图制作过程中,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也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做好笔记,记下自己思考、探索、研究的心得。

(3)阅读整本书,可以在新教材发到学生手中后就开始进行。通过教师引导后,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思考方向,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师应以自己的学科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

(4)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应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学科阅读中的独到见解。

学习任务群2:学习方法的探究与创新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寻找学科学习的基本规律,并能结合自己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科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学科学习,增强学习自信。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知道本学科的基本特点和学习的基本方法、策略,聚焦自己的学习状况和能力,自主梳理材料,确定问题提纲,完成问题回答,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制订出该学科的学习计划。

(2)通过各种传媒,关注学科的发展动态和趋势,聚焦并提炼问题,展开专题研讨,解释学科中的热点现象,自觉调整学习计划,提高对学科的兴趣和认识能力、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

(3)积极参与和建设各类学习学习共同体,在合作学习中探讨学习方法的创新方式,拓展视野,培养多方面学科能力。

2.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可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或学校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组织教学。也可与其他学习任务群组合,设计一些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活动。

(1)以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为主,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通过开放式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识自己,提高学生学习方法综合运用的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创建各类社团,开展各类学习活动。

(3)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等,探究学科学习的方法和创新途径,深化对学科学习方法的认识。

学习任务群3:学科阅读方法探究与交流

本任务群旨在专门引导学生关注学科阅读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寻找学科阅读的基本规律,并能结合自己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科阅读方式,积极参与学科阅读,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学习自信。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知道本学科的基本阅读方法和策略,掌握学科资料、学科信息、学科文本、学科表格和图片等阅读的方法,能够自己通过阅读解决学科中学习中的大部分问题。

(2)能够对各种媒体中报到的学科讯息进行分析和提炼,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有关问题。

(3)积极参与和建设各类学习学习共同体,在合作学习中探讨学科阅读的创新方式,拓展学科视野,培养多方面学科阅读能力。

2.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可可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或学校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组织教学。也可与其他学习任务群组合,设计一些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活动。

(1)以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为主,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通过开放式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阅读,享受学科阅读带来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方法综合运用的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创建各类学科阅读社团,开展各类学科阅读活动。

(3)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等,探究学科阅读的方法和创新途径,深化对学科阅读方法的认识。

学习任务群4:学科素材积累梳理与探究

本任务群旨在培养学生丰富学科素材积累、梳理学科发展脉络的习惯,在观察、探索学科现象,发现学科运用的过程中,自主积累学科素材,探究利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规律,增强学科的生活性、实用性、实践性,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感受学科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学科、热爱学习的感情。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在学科阅读中,积累该学科的有关现象和理性认识,了解学科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巩固和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增强热爱学科的感情。

(2)结合学科教材内容,通过拓展和迁移,获得与本学习内容有关的人物、事件以及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学科素材,在学科阅读中解读概念、事实、原理、内在联系的形成过程,理解学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通过学科人物、学科事件、跨学科融合等专题探究,感受学科人物的智慧和魅力,探究利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规律,增强热爱学科、热爱学习的感情。

2.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贯串整个学科阅读课程,既有课内活动,也应有课外任务。

(1)积累、梳理要有系统、有计划,要有步骤地、持续地进行。积累既是丰富学生学科素材、研究经验等的需要,也是为以后的梳理所做的准备。要有布置,有鼓励和督促,持之以恒。

(2)本任务群的实施,可在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后进行,或集中安排,或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要提出自己的目标计划。

(3)本任务群应贯串其他所有的学习任务群,与各个学习任务群中的探究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每一个学习任务群,都要为“学科素材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提出问题,提供资料,准备必要的条件;有些学习任务群也可以与本任务群共同完成。

(4)积累、整合与探究,都要边积累,边记录,边整理,做好“人物志”“大事记”的记录,连好学科“关系图”,可试写短文,整合和解释有关现象。

(5)本任务群重在素材搜集,不论是积累、梳理还是探究,都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增强学生对学科魅力和学科规律的认识,不追求知识点的全面与系统,切忌违背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生硬安排一些“正确的无用”式任务。

(6)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针对学习内容,可通过专门文章的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学习任务群5:学科审美鉴赏与融合创造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与学科知识有关的人物介绍、学科事件等资料,使学生在阅读和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科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结合知识点探究与之相关的人物、事件、故事、著作等内容,感受学科人物的学科精神和个人品质,理解并欣赏学科的社会价值,发挥想象,加深对学科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从多个角度发现学科魅力,获得审美体验。

(3)结合所阅读的内容,了解学科的应用价值,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表达,与同学表达体会,尝试用学科知识完成某项学科人物,如,应用概率论的知识来制订班级的春游计划、用勾股定理知识完成一次演讲等。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鉴赏经验。

2.教学提示

(1)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设置阅读任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

(2)学科审美鉴赏与融合创造,应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应结合学科的学习任务来安排学科阅读任务,由学生自主梳理探究,使所学的学科知识结构化。

(3)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具体的学科阅读方法支持。如做好问题设计,提供阅读策略指导,适时组织经验分享和成果交流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相机进行指导点拨,组织并平等参与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组织、举办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创造更多展示交流学生作品的机会或平台,激发学生创作的成就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为学生提供观察记录表、等级量表等自评互评的工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学习任务群6:成长型思维阅读与表达

成长型思维是以智力可塑为核心的系统的思维模式,是建立在科学的逻辑思维基础上的正向思维模式。本任务群旨在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阅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人物、事件、故事、著作等,在阅读各类文本时,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把握学科人物的观点、态度和科学精神,理解学科应用的方法和逻辑。把学科知识与当今社会现实情况结合起来,运用科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和表达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

(2)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学科应用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3)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

2.教学提示

(1)以专题性学习为主要方式。选择学科人物、事件、故事、著作等与学科相关,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相连,要求学生通过拓展与迁移的探究方式,搜集学科素材,建立素材联系,提出自己观点,解决实际问题,再通过表达与交流等学科学习活动,形成思辨性文本,学习并梳理论证方法,学习用口头与书面语言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驳斥错误的观点。

(2)教学过程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结合学生在探究、合作阅读和表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逻辑知识;教师只提出方向性的建议,相关知识的教学要简明、实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避免进行不必要的、机械的、形式上的训练。

学习任务群7:学科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科阅读,建立学科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联系,包括学科实用性文本的阅读与理解,学科知识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即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并通过学生的口头与书面形式进行表达交流。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丰富学生的学科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学科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学习多角度观察社会生活,了解并掌握当代社会常用的与学科有关的实用文本的阅读方式,并尝试从中找出关键学科信息,善于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式来展示学科魅力。

(2)学习运用简明生动的方式,如图片、语言、表格等,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理。

(3)具体学习内容,可根据学科知识内容,选择社会交往类如会谈、谈判、讨论及其纪要,活动策划、计划、制度等方式;社会实践类如应聘面试,面对大众的演讲、陈述和致辞;新闻传媒类如新闻、通讯、调查、访谈、述评,主持、电视演讲与讨论,网络文体;还可选择知识性读物类的,如复杂的说明文、科普读物、社会科学类通俗读物等。

2.教学提示

(1)教学须结合学科知识的应用来进行,以社会情境中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合理安排阅读、活动、游戏、调查、讨论、写作、口语交际等活动。

(2)社会交往类内容,可在社会调查、公共活动、参观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完成。

(3)新闻传媒类内容,可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分析研究某报纸、某网站、某杂志的内容,来分析其中的学科发展、知识应用等信息,尝试提出自己的专业建议。向同学推荐和学科有关的某个栏目和文章,并说明理由。尝试选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来进行学科知识传播和应用写作。

(4)知识性读物类内容,自主选择一部介绍学科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普作品或流行的社会科学通俗作品阅读研习。

学习任务群8: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学科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中有关学科知识运用的表述,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将不同的媒介形式特点整合到学科阅读上来,丰富学科阅读内容,加强学科学习与时代、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作为“互联网+”影响教育的缩影,“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使学生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熟练掌握获取、呈现与表达跨媒介信息的能力,具备适应未来生活挑战的关键能力。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了解常见媒介的特点。掌握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学习运用多种媒介展开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引导学生理解多种媒介运用对学科发展的影响,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手段,而非目的。

(2)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真实性,辨识媒体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判断。通过整合丰富的学科素材,培养学生在多样的信息来源中去伪存真、辨识媒体立场的能力。学生在跨媒介学习共同体的支持下,通过阅读多种媒介的材料,了解其特点和规律,掌握跨媒介信息提取、呈现与表达能力,形成独立判断的过程。

(3)关注网络文化,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辩证分析网络对学科的影响,提高对学科的鉴赏能力。

(4)建设跨媒介学习共同体,并将其作为支持学科学习的手段。突出阅读载体丰富多样,阅读主体高度参与,阅读、交流深度融合,多元观点激烈碰撞任务群特点。

2.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与传统的单一媒介阅读教学不同,它不局限于封闭的师生对话系统,开放性强,能更加充分地体现学科学习与时代、生活的联系。

(1)突出“媒介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引导学生反思并适应媒介技术对学科学习的影响,在不断接触、分析、评价、判断多种媒介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学会维系、协调、缔结人与媒介的互动关系,并保持清醒的价值立场,最终实现媒介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有关跨媒介的普及性著作进行研习。通过纸质文本、电子文本的阅读,或参观展览等途径,了解跨媒介的特点。

(2)追求课程资源的深度整合。培养学生辨识媒体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资源组合应呈现出信息的多元性、观点的对立性和道德的两难性,促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经过分析与论证、辩驳与评估,求取冲突双方的最佳关联和最大关联,最终实现独立判断能力的建构。教师要在学生感兴趣的媒介应用领域,创设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有关媒介对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并归纳分析,形成学习成果。

(3)强调教学情境的应用性。教学情境应指向学生的应用,减少理论说教,建构富有时代气息和生活品位的内容,进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有关媒介对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形成跨媒介阅读知识图谱。通过实例分析,研讨多种媒介信息存储、呈现与传递的特点,分析合理选择、恰当运用不同类型的媒介对表现主题、传递信息、促进交往所产生的影响,总结形成结论。如,教师可搜集互联网个人隐私保护的相关素材并进行结构化设计,供学生思考、讨论,开展小型的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教师还可尝试将广告引入课堂,课前要求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广告材料,课上根据教学进程提供必要的教学支架,引导学生分析视像语言背后折射的丰富信息,讨论广告中运用的劝说策略,并认识、甄别、解构广告中的谬误信息,以此发展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最后,学生分组设计一则产品广告,表达自己对广告劝说策略的理解,各组形成最终的学习成果并在班内展示、交流。教师应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多种媒介运用对学科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有效获取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

(4)促进学习共同体主体多元化,保证阅读内容足够的开放性,教师、学生、家长、行业专家等都可参与其中。如,微信阅读共同体,可通过对一篇好文章的转发、点赞、评论等社交行为影响他人,会在不断的阅读交互中逐渐形成志趣相投的跨媒介学习共同体。教师要整合校内外资源,把握方向,发掘阅读关键人物并发挥他们的阅读引领作用,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促进跨媒介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5)发挥过程性评价的优势。应恰当地应用交互式阅读工具,形成有意义的互动学习环境,并清楚地记录学生真实、完整的任务群学习过程,为各评价主体参与评价提供依据。如,在阅读某个纸质文本的基础上,学生合理分工,利用媒介工具搜集信息,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形成研究成果,上传到班级微信群,进行交流、互评;教师监控各组学习进程,通过媒介工具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并根据特定的评分细则对各组进行评价和反馈,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自我评价媒介。

学习任务群9:学科文化传承与创新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阅读学科文化,积累学科素材,凡汐学科发展趋势,增进对学科文化的理解和学习自信心、责任感。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选择学科发展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2)选择学科发展史上的著名人物传记、介绍等进行研读,以客观、科学、尊重的态度,认识学科人物对学科发展的贡献。

(3)梳理所读材料的重要信息,勾勒出学科发展线索图(或大事记年谱),尝试分析学科的发展趋势。

(4)写出相应的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评论。

(5)开展阅读交流活动,提高自己的交流和演讲、写作水平。

2.教学提示

(1)重视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学生如何提出问题,根据问题进行资料搜集,根据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类,最后得出结论的能力。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3)多角度、多层面地组织主题学习单元,引导学生由点到面地体会学科文化的精神和丰富,认识所读作品在学科发展史上的贡献,分析学科的未来与发展的趋势。

(4)组织学生在具有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展开交流和专题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5)引导学生坚持在研读的过程中勤查资料,勤做笔记;围绕问题开展阅读,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查阅相关注释、评点等资料,加深和拓展对作品的理解;学习运用评点方法,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不断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学习任务群10:学科经典著作与人物研习

本任务群研习学科经典论文、著作,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和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表达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科学论著的能力,开阔视野,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选择阅读简明易懂的、与学科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论文、著作(节选),领会不同领域科学论著的内容,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2)撰写内容提要和读书笔记,学习体验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把握科学论著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

2.教学提示

(1)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有关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论文和著作(节选),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会科学论著的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科学论著的能力。

(2)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其他学科知识,借助工具书、资料,了解文本中的基本概念和观点,理清文本结构脉络、论证逻辑;还可以通过撰写读书笔记,加深对论著的理解。

(3)组织交流和讨论,分享学习成果,研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学习任务群11:跨学科融合专题研讨

本任务群主要研讨跨学科融合的若干专题,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丰富多样的学科文化,汲取人类智慧想精华,培养开放的学科心态,发展成长型思维。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研讨不同学段的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增进对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理解。

(2)建立学科融合探究模型,尝试构建某一知识点间的学科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跨学科专题研究,在不同学科的某一专题比较中,深化对学科文化的理解,提升成长型思维能力。

2.教学提示

(1)可以根据学科学习目标分别设立跨学科融合研讨专题,以专题为主线,整合其他学科内容。

(2)激发学生兴趣,在设置跨学科融合研讨专题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课题,开展跨学科融合研讨专题研究,组织专题研讨与交流,选择合适的方式呈现研究成果。

(3)积极拓展学习渠道,如组织学生利用社会实践参与跨学科融合研讨专题的交流,利用网络参与跨学科融合研讨专题讨论。向学生推荐跨学科融合研讨专题的文章,促进学习活动的深化。

(二)学习要求

1.必修课程学习要求

(1)发展探究阅读能力。学科阅读作为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其核心是从学科知识点出发,通过知识拓展和知识迁移方式,将相关知识连成线,最后形成面。学科阅读是一种开放式的研究方法,边探究、边阅读,在学科阅读中,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须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科阅读中,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先提出一个问题,再按照这个问题开展学科阅读。要多想多读多写,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学科素材积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学科阅读材料,读真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多媒介获取信息,提高“阅读+”能力和兴趣。学会灵活使用常用工具书和网络,检索所需的信息和资料。学会以多种形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感受和思考。做到文科每个专题、理科每个单元均开设必修课程。

(2)灵活运用“阅读+”方法。即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按照阅读问题,搜集阅读素材,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学科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找出并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学科材料,读懂文章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佳句。注重。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学科实用类文本,能准确、迅速地把握其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阅读论述类文本,能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辨析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之间的联系。阅读学科人物传记类文本,注重审美体验,能品味人物的精神和智慧,增强学科兴趣,并自觉地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4)提高学科写作能力。能以科学、严谨、负责的态度,自主写作,自由表达,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能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喜欢并擅长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结果。

(5)增强合作交往能力。学科阅读成果探究过程和展示中,逐步培养自信和合作能力。做到尊重他人、文明得体、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有理有节、敏捷应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个人观点表达。能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动作,增强交际效果。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实生动,有说服力,感染力,有个性。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

(6)注重学科知识积累。注重积累与学科知识有关的人物、事件、应用案例等图片、文字、表格、视频、音频等文件,不断丰富自己的学科素材。在积累的过程中,通过归纳、分类等梳理方式,逐步领悟学科知识运用的规律,自主建构相关知识,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能力。在探究活动中,能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2.选修课程学习要求

(1)采用“1+X”方式,围绕一个主题,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搜集阅读素材并进行阅读。能够从阅读材料中提炼出关键信息,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2)科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网络查找有关资料,加深对阅读素材的理解,养成绿色上网习惯。

(3)选读学科经典著作与人物进行研习时,要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阅读材料中的观点和论述,具有国际视野,尊重、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差异,尝试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4)在生活和跨学科中学习。探究学习的共通方法与策略,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在学科阅读中学知识、用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能综合运用在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开展多种方式的运用。

(4)了解学科中的法律法规、社会责任和伦理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灵活运用合适的方法解决学科运用中的问题。

五、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概念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学科阅读课程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学科阅读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对学生的学科阅读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本标准提出了学科阅读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并进行了学业质量划分。

(二)学业质量水平

水平等级

质量描述

1

1-1有主动积累学科素材、知识、能力的意识,能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进行学科材料积累。

1-2对搜集到的各类学科素材进行归类,尝试建立自己的学科阅读素材库。

1-3能主动将自己在学科阅读中的积累用于学科学习中;在表达时,能做到内容完整、结构清楚。

1-4喜欢学科阅读,能根据学科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和迁移。

2

2-1有主动积累学科素材、知识、能力的意识,能随时、不断扩展自己的学科积累,对搜集到的各类学科素材进行归类,建立了自己的学科阅读素材库;能主动将自己在学科阅读中的积累用于学科学习中,学科阅读的效果能在作业、合作交流和考试评价中得到体现;能关注学科阅读方法的学习,有反思和总结自己学科阅读经验的意识,每学期能撰写此类文字3个主题以上,超过4500字。

2-2能从阅读素材中提取和概括主要信息;能区分材料中的事实和观点,分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能利用获得的信息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在表达时,能做到观点明确、内容完整、结构清楚。

2-3喜欢学科阅读,能主动、自觉地根据学科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和迁移,梳理学科课程中涉及的各种文化现象、学科精神和学科成就,主动开展学科阅读。

2-4有通过学科阅读学好该学科的意愿,能通过学科阅读,扩展自己的学科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增加对学好该学科的兴趣和信心。

3

3-1有主动积累学科素材、知识、能力的意识,能随时、不断地运用多种方法整理自己积累的学科素材,对搜集到的各类学科素材进行归类,建立了自己的学科阅读素材库,能发现其中的某些联系;能主动将自己在学科阅读中的积累用于学科学习中,学科阅读的效果能在作业、合作交流和考试评价中有明显进步;能独立完成某一个学科阅读专题的设计和探究;每学期撰写的学科阅读反思和总结达5个主题以上,超过10000字。

3-2能从阅读素材中提取和概括主要信息,能梳理出阅读材料的主要结构并能指出该结构的合理性;能使用学科阅读材料中获得的有效信息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根据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表达时,能做到观点明确、概念准确、内容完整、结构清楚、推理有逻辑。

3-3喜欢学科阅读,能主动、自觉地根据学科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和迁移,梳理学科课程中涉及的各种文化现象、学科精神和学科成就,主动开展学科阅读;能够建立学科阅读知识导图;有正确的学科伦理和社会责任感。

3-4坚信通过学科阅读能够学好该学科并对学科产生浓厚兴趣;能通过学科阅读,扩展自己的学科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熟悉学科阅读流程,能通过学科阅读提升自己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参加各种学科实践活动。

4

4-1在扩展和整理自己学科素材积累的过程中,能发现学科之间的联系,探索规律,能结合具体的学科材料,解释学科概念、事实、原理和内在联系;能借助已有的学科素材,结合不同的要求进行使用;能快速明白学科素材中的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总结学科阅读经验的基础上,能有意识地规划自己的学科学习,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能独立设计一个较为复杂的学科阅读实施方案,并能实施;每学期撰写的学科阅读反思和总结达8个主题以上,超过15000字。

4-2在理解和分析学科素材时,能准确概括其观点和核心意图,能分析并解释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能比较两个文本或材料,能在各部分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把握主要信息,分析、说明复杂信息中可能存在的多种关系;能从阅读素材中提取和概括主要信息,能梳理出阅读材料的主要结构并能指出该结构的合理性;能就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质疑,并能主动查找相关资料支持自己的观点;能根据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使用学科阅读材料中获得的有效信息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表达时,能做到观点明确、中心突出、推理严谨、论据充分、论证科学。

4-3喜欢学科阅读,能主动、自觉地根据学科学习内容进行有深度的拓展和迁移,能感受到学科的美,梳理学科课程中涉及的发展脉络、各种文化现象、学科精神和学科成就,形成学科素材体系;能够建立学科阅读知识导图;有较好的学科体验和感受、正确的学科伦理和社会责任感;在学科阅读中,能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体现高雅的审美追求。

4-4关注学科发展和社会的关系,有探究学科的兴趣和行动;能通过学科阅读,客观理性分析社会现象,有依据、有逻辑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能熟练运用学科阅读方法开展学科专题阅读活动,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

5

5-1能不断扩展自己在学科阅读中积累的学科材料和阅读经验;在学科阅读探究过程中,尝试进行学科专题探究,发现其中蕴含的学科知识运用规律,并能以自己的方式加以解释;能将发现的学科知识运用规律用于自己的学科学习实践;能根据学科内容熟练地进行知识拓展和迁移;能够分析和解决大多数学科问题;能独立设计学科阅读专题方案,并能实施;每学期撰写的学科阅读反思和总结达8个主题以上,超过15000字;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主动吸收他人成功的经验。

5-2在理解和分析学科素材时,能准确概括其观点和核心意图,能分析并解释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能就学科阅读文本的内容或形式提出质疑,展开联想,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找出相关证据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反驳或补充解释文本的观点;能比较、概括多个学科阅读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尝试提出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能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在表达时,讲究逻辑,注重情感,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力求做到观点明确,内容丰富,思路清晰,表达准确、生动、逻辑严密、论据充分、论证科学。

5-3在学科阅读中,能结合所学学科内容,主动、自觉地根据学科内容进行有深度的拓展和迁移,能系统地利用学科素材;能够建立学科阅读知识导图;有较好的学科体验和感受、正确的学科伦理和社会责任感,主动利用学科知识为社区服务;在学科阅读中,能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体现高雅的审美追求。

5-4关注学科发展和社会的关系,有探究学科的兴趣和行动;能通过学科阅读,客观理性分析社会现象,有依据、有逻辑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能熟练运用学科阅读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撰写相关调查报告或专题研究报告,发展自己的学科理解与探究能力,主动吸收先进的学科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

6-1对学科知识应用有浓厚的兴趣,能主动收集、整理、探究生活中常见的学科现象;建有较为完善的学科素材库,并不断扩展自己在学科阅读中积累的学科材料;在学科阅读探究过程中,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尝试进行学科专题探究,发现其中蕴含的学科知识运用规律,能发现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建立学科关联进一步发展成长型思维;能将发现的学科知识运用规律用于自己的学科学习实践;能根据学科内容熟练地进行知识拓展和迁移;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大多数学科问题;能独立设计学科阅读专题方案,并能实施;每学期撰写的学科阅读反思和总结达10个主题以上,超过20000字;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主动吸收他人成功的经验;能自觉、有效地规划自己的学科学习,乐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主动帮助他人共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6-2在理解和分析学科素材时,能从多角度、多方面获得有效信息并能有效地筛选信息,比较和分析其异同,能准确概括其观点和核心意图,能建立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能就学科阅读文本的内容或形式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找出相关证据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反驳或补充解释文本的观点;能清晰地解释学科材料中的事实与观点,推断之间的关系,分析其推论的真实性、合理性,得出科学的结论;能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能依据多个信息来源,对文本信息、观点的真实性、可靠性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逻辑清晰地阐明自己的依据;能从多篇文本或一组信息材料中发现新的关联,推断、整合出新的信息或解决问题的策略、程序和方法,并运用于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能围绕某一方面的问题组织专题探讨,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表达时,讲究逻辑,注重情感,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力求做到观点明确,内容丰富,逻辑严密,论据充分,论证科学;用多种文体、语体、多种媒介,多样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追求表达的准确性、深刻性、灵活性、生动性。

6-3在学科阅读中,能结合所学学科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析材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能比较多个不同学科材料的异同,能对同一问题(事实)的不同材料发表自己的观点,且内容具体,依据充分,得出科学的结论;能灵活、系统地利用学科素材;对学科价值有更深的理解;有正确的学科伦理和社会责任感,主动利用学科知识为社区服务;在学科阅读中,能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体现高雅的审美追求。

6-4积极关注学科发展和社会的关系,有通过学习深入理解、探究社会问题的浓厚兴趣和意愿,能在阅读和表达交流中探析有关现象;具有批判和反思的意识,通过学科阅读,能结合具体实例,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论述相关的社会现象和观念;能熟练运用学科阅读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专题探究,撰写相关调查报告或专题研究报告,组织专题讨论和报告会;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辩证地审视和评论古今中外学科发展中的思想倾向,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本标准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为六个级别、四个等级的水平。水平一主要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提出的学科阅读的要求,水平二主要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提出的学科阅读的要求,水平三主要针对初中学生提出的学科阅读的要求,水平四主要针对高中学生提出的学科阅读的要求,水平六是为对学科阅读课程更有兴趣的学生所设的较高要求。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1.教学建议

(1)发挥学科阅读课程的独特功能,促进学生学科关键能力发展

学科阅读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成为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学习者,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发展。教学时应始终关注“能力”培养,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形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在学科阅读中接受学科文化的熏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科阅读的必修和选修课程都应围绕核心素养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学科阅读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发展。

(2)充分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处理好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

学科阅读课程设计了11个学习任务群,每个任务群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与内容,相互渗透融合、衔接延伸。教学中应统筹考虑各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和功能,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学习程度,另行制订学习计划,并结合教师的自身优势创造性地实施教学。

(3)坚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原则

学科阅读课程的实施,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措施之一。教师主要是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阅读方法的引导和学习过程的组织,注重学习效果。通过拓展和迁移方式,开展专题学科阅读、项目学科阅读。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能力和特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会自我监控和学习管理,探索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在学生自愿、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鼓励对学科阅读有兴趣而且学有余力的学生追求更高的目标。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激发问题意识,引导他们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学科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倾听和分享、沟通和协作,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4)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和整合

必修课程的教学应立足于共同基础,重视日常学科素材积累和分析,为学生学习选修课程奠定根基。选修课程的教学应突出差异性和层次性,鼓励开展个性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5)注重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培养学生根据研究主题,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引导学生经历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在更广阔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6)完善和提高课程开发和设计能力

教师要努力建构教学共同体。应遵循学科阅读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规律,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整合相关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教学效率;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各种资源,引导学生学习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增强在各种场合学用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2.评价建议

(1)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科阅读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评价的过程即学生学习的过程,应围绕梳理与探究、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学习活动,在具体的学习情境和活动任务中,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在学科阅读过程评价中,要综合发挥引导、督察、诊断、反馈、激励等多种功能,关注学生内在的学习品质,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评价过程与结果,发现学生学习的个性特点和具体问题,及时引导,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2)全面把握学习任务群的特点

学科阅读课程评价要综合统筹评价过程。评价时既要突出每个任务群的学习重点,又要兼顾任务群之间的联系,体现学习目标、内容与评价的一致性。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学科阅读的特点,注意考查学生在阅读中表现出来的参与程度、思维特征,以及沟通合作、解决问题、批判创新等能力,记录学生真实、完整的任务群学习过程。

(3)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学科阅读课程评价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展示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评价时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表现,满足不同发展需求。在具体学习任务的评价中,应提供细致的描述性反馈,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引导学生通过评价反馈,调整学习过程,梳理学习方法,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规划。同时,鼓励学生、家长、教师等参与课程评价。

(4)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

首先,要在真实的学习任务情境中综合考查。应根据学生个体和教学目标的实际需要,采用试卷习题测试、现场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自我反思等多种评价方式,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其次,要注意搜集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各类材料,如测试试卷、读书笔记、个人作品、小组研讨成果、调查报告、体验性表演活动和个人反思日志等,来了解学生在任务群学习中表现出的个性品质和精神态度,建立完善的学习档案,全面记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轨迹。第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表现性评价,形成多样化的学生成长记录,全面而科学地衡量学生的发展。

(5)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必修课程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在不同学习情境和实践活动中探究阅读的基本能力,重点考查学生学科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学习策略,以及搜集、探究能力。选修课程评价要突出差异性和层次性,关注学生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要注重学生对学科运用现象和规律的探究,对学生运用能力的把握,注重学生的思维和创造等,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学业测评

1.学科阅读测评目的

学科阅读效果测评是学科阅读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真实反映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水平,准确判断学生学科关键能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对学科阅读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

2.测评思路

学科关键能力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培养成长型思维,是在具体的搜集与探究、阅读与思考、表达与交流等学科阅读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并通过具体、多样的实践活动表现、展示出来的。学科阅读的测评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专题任务为主要内容。

(1)以具体情境为载体。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个人体验情境指向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学科阅读实践活动,如在学科阅读过程中搜集学科阅读材料,尝试不同的阅读方法等。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中运用学科知识开展实践活动。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科认知能力。

(2)设计专题任务。专题任务是指为评价学生学科阅读效果而选取的具有代表性价值的实践活动。专题任务设计要多样、综合、开放,为学生的思考与拓展留有足够的机会和空间。可重点考察学生在搜集与探究、阅读与思考、表达与交流某一方面的题目,也可命制整合了三个方面实践活动的综合性题目,让学生在复杂情境、多种角度和开放空间中充分展示其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学习成果。

(3)测评内容指向。“搜集与探究”侧重考查根据学科知识搜集整合、筛选提炼、归整分类、解决问题、发现创新等内容;“阅读与思考”侧重考查整体感知、信息提取、问题提出、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等内容;“表达与交流”侧重考查叙述表现、陈述阐释、解释分析、介绍说明、应对交流等内容。

3.测评原则

(1)以学科关键能力是否形成为考查目标,通过搜集与探究、阅读与思考、表达与交流等学科阅读实践活动,呈现学科关键能力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水平。

(2)以情境任务作为测评主要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以呈现学生学科素养的多样化表现。

(3)以综合考查作为测评导向,通过综合性学科阅读实践活动,考查学生学科阅读能力和水平。倡导综合性的测试形式,可围绕情境选择相关材料,设置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

(4)选用的材料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贴近学生生活,充分体现学科特点,避免出现偏题、怪题,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

(5)多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题目,体现学生个性;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展现学生智慧,鼓励学生发挥和创造。

(6)测评内容和方式应和国家考试指向保持一致,健全主观性、开放性试题的阅卷标准。

(三)教材编写建议

1.学科阅读的重要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学科学习视野,构建课内外沟通的良好阅读环境。教材编写要坚持立德树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坚持与课标同步、和教材配套、同能力衔接的原则。

2.教材要适应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规律,要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3.教材编写要以培养学科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科阅读实践活动为主线,落实11个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学习任务群应依据年段特点组合,容量要适当;学习任务群的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提倡多样化,鼓励创新,能为教师的多样化实施提供空间与相应的支架;学习任务群应为学生精选内容,提供典型学习样例。

4.教材编写要体现课程整合的理念,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和学习任务群的组合等整体设计学习活动,要描绘绚丽多彩的学科世界、介绍学科学习的精准方法、荟萃博大精深的学科文化、培养解决问题的具体能力、按照高考中考的考试要求、积累学科阅读的综合素养。

5.教材的编写依据为国家发布的学科课程标准,主要参考人教版教材按章编写。分小学、初中、高中分别编写。

6.教材按照模块进行编写。共分为“学科与阅读”“学科与文化”“学科与创新”三个模块。其中,“学科与阅读”模块为全册的综述部分,内容针对全册。“学科与文化”“学科与创新”两个模块按照知识点或单元进行编写。

(1)“学科与阅读”模块

按照“走进XX学科”、“教材知识导图”、“学科学习方法”、“学科阅读方法”四个内容进行编写。

走进XX学科。本部分内容为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学科世界,可介绍学科的起源、发展历史和背景,在现实生活工作中的意义等,描绘绚丽多彩的学科世界,重点讲清楚本册书中学科内容有什么用?以激发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兴趣。

教材知识导图。从学科思维出发,图述全书知识脉络,帮助学生对全书的知识点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学科学习方法。从生物学科视角出发,简明扼要介绍学习本书(教材)基本的学习方法,重点说清楚如何学?

学科阅读方法。根据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的具体特点,介绍具体的学科阅读技能,如文字、图像和表格技能等。

(2)“学科与文化(社会)”模块

本模块内容针对一个知识点或一个教学单元,与教材同步进行编写。主要包括本章概述、学科人物、学科故事、学科探索、学科交叉等内容。在国家教材上出现的内容,原则上不得再出现。

本章概述。分析本章内容在该学科内容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本章内容;分析本章内容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关注学科间融合。

学科人物:介绍为本册本章节做出贡献的人物生平简介、主要成就与影响,特别是重要方法、理论的发明者。

学科故事:(大事记)介绍重大理论、方法诞生的过程与作用,特别是其对学科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科探索:学科拓展的知识、最新的成果等。

学科交叉: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3)“学科与创新(实践)”模块

本模块的内容以教材章或单元为单位,与教材(人教版)同步编写。重点包括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两个内容。

学有所得:强化每章知识内容、学习方法、学科观点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理解与运用,即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观点思想、基本方法等,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学以致用:提供生活中的具体素材(案例),要求学生结合本章内容,完成一个问题的解决。

7.教材中的选文应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性,文质兼美,体现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材料组织方式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经验,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激活思维,发展核心素养。

8.教材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学习内容和活动设计要源于学生的生活,通过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与任务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科实践活动,自觉探索学习方法,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9.教材应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要有利于师生运用多种媒介和信息技术呈现学习内容。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学科阅读课程资源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纸质文本,也可以是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

2.通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结合资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学习过程中随时生成的各种话题、问题、拓展材料以及学生成果等,均可作为课程资料来使用。

3.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增强在各种场合学科的学用意识,应聚焦课程目标,明确问题,整理、充实、优化课程资源库,加强学科阅读学习活动内容和目标的整合。

(五)培训机构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1.要充分认识学科阅读对学生学科关键能力形成乃至核心素养形成的独特作用。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学科阅读,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学科阅读课程实施,注重效果和质量。

2.在丰富多样的学科实践活动中开展学科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抓好搜集与探究、阅读与思考、表达与交流等学科阅读实践活动;防止过于偏重技能的倾向,更不能把大量时间用于做题操练。

3.积极探索新的课程开发和管理方式,加强图书资料和信息技术资源的建设,为学科阅读课程的有效实施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要根据学科阅读课程实施的需要,组织安排好实践活动,做好时间、空间、资源的规划和准备。

4.遵循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多角度、多种方式开展学科阅读学习实践,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整体提升;防止单纯、频繁地以纸笔测验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反对追求短期效应。

附录1中小学学科阅读课程设计建议

中小学学科阅读课程设计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全部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阅读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阅读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培养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学科阅读,给学生描绘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学科世界,介绍学生喜欢的学科学习方法,通过学科素材的积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习效果(成绩)。

一、目的和意义

1.快乐学习的需要

学习是一门艺术,要快乐地学习。只有真正掌握了学习的艺术,快乐学习的时代才会真正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明白,刷题解决不了我们的学习问题,这只会让今天和将来的学生更早地厌恶学习。

2.数字化时代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数字化”,如果我们看不懂产品的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的走势图,看不懂气象的变化图,不知道学习这些有什么用……我们将无所适从。为此,我们必须要探索另外一种有效解决学习问题的方法。通过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完全颠覆我们对学科,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枯燥呆板的印象,培养同学们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等阅读能力在内的学科阅读能力,做到当我们展卷阅读的时候,本身就是对自己阅读能力的一次提升。

3.考试制度改革的需要

国家考试制度改革使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颠覆性变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必将成为课堂的主要形态。今后的各种考试也不会考课本上现成的东西,而是要“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拓宽学科视野,积累学科素材,利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今后中小学生学习的核心。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学科阅读能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是学科阅读聚焦的主要“推手”,而《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则是加速器。

二、学科阅读的概念

所谓学科阅读,就是从学科的角度来阅读学科,引导学生通过深层次的学科内容阅读,将学科知识吸收、内化及应用,是让学生从狭隘的教材中走入学科世界,从有限的学科信息中迈向绚丽多彩的学科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的胸襟与眼光的一种学习方法。学科阅读将让我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门学科?怎样学习这门学科?如何进行学科创新探索?

了解这门学科,是学好这门学科的前提条件。但学生要了解学科的魅力和面对学科,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处理。因为我们对各学科的认识,不应仅仅由老师来主导。唯有对学科的历史传承与发展,做有计划、有系统、有立足点的吸收,学生才能对自己如何学习这门学科产生深刻的认识,并从此迈步在学科发展的大道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学科学习之路。

学科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从学科中去认知、吸收知识,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和确立主体意识,让学生从依赖型的学习向主体型的学习转变。

三、课程体系

学科阅读课程体系是指在“培养成长型思维”的指导思想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是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不同学科种类的阅读课程按照学科门类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体系是实现学科阅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学科阅读质量的关键。

学科阅读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和学科课程、选修课程三部分组成。

1.通识课程

介绍阅读方法。阅读方法是理解读物内容,从中接受信息所采用的手段或途径。主要内容包括:

(1)阅读原理

帮助学生理解阅读的基本理论基础与研究成果,并对自己的阅读能力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

(2)阅读工具

掌握12种阅读工具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3)学科阅读教学

介绍学科阅读的教学形式、组织与实施方法与策略。

2.学科课程

按学段、分学科介绍阅读的具体方法和策略。包括:

(1)小学学科与阅读

①小学语文阅读

包括一至六年级语文的阅读方法与技能。课程包括:除了“本书阅读策略”模块外,还按照教材设计了阅读课程,每个单元1节课,2个学时。

②小学数学阅读

包括一至六年级数学的阅读方法与技能。课程包括:除了“本书阅读策略”模块外,还按照教材设计了阅读课程,每个单元1节课,2个学时。

③小学英语阅读

包括一至六年级英语的阅读方法与技能。课程包括:除了“本书阅读策略”模块外,还按照教材设计了阅读课程,每个单元1节课,2个学时。

(2)初中学科与阅读

①初中语文阅读

包括一至三年级语文的阅读方法与技能。课程包括:除了“本书阅读策略”模块外,还按照教材设计了阅读课程,每个单元1节课,2个学时。

②初中数学阅读

包括一至三年级数学的阅读方法与技能。课程包括:除了“本书阅读策略”模块外,还按照教材设计了阅读课程,每个单元1节课,2个学时。

③初中英语阅读

包括一至三年级英语的阅读方法与技能。课程包括:除了“本书阅读策略”模块外,还按照教材设计了阅读课程,每个单元1节课,2个学时。

④初中历史阅读

包括一至三年级历史的阅读方法与技能。课程包括:除了“本书阅读策略”模块外,还按照教材设计了阅读课程,每个单元1节课,2个学时。

⑤初中地理阅读

包括一至三年级地理的阅读方法与技能。课程包括:除了“本书阅读策略”模块外,还按照教材设计了阅读课程,每个单元1节课,2个学时。

⑥初中政治阅读

包括一至三年级政治的阅读方法与技能。课程包括:除了“本书阅读策略”模块外,还按照教材设计了阅读课程,每个单元1节课,2个学时。

⑦初中物理阅读

包括二年级、三年级物理的阅读方法与技能。课程包括:除了“本书阅读策略”模块外,还按照教材设计了阅读课程,每个单元1节课,2个学时。

⑧初中化学阅读

包括三年级历史的阅读方法与技能。课程包括:除了“本书阅读策略”模块外,还按照教材设计了阅读课程,每个单元1节课,2个学时。

⑨初中生物阅读

包括一至二年级生物的阅读方法与技能。课程包括:除了“本书阅读策略”模块外,还按照教材设计了阅读课程,每个单元1节课,2个学时。

(3)高中学科与阅读

①高中语文阅读

按照学习任务群编写,共12个学习任务群的阅读方法与技能。课程包括:除了“本书阅读策略”模块外,还按照学习任务群设计了阅读课程,每个学习任务群1节课,2个学时。

②高中数学阅读

包括一至三年级生物的阅读方法与技能。课程包括:除了“本书阅读策略”模块外,还按照教材设计了阅读课程,每个单元1节课,2个学时。

③高中英语阅读

包括一至三年级英语的阅读方法与技能。课程包括:除了“本书阅读策略”模块外,还按照教材设计了阅读课程,每个单元1节课,2个学时。

④高中历史阅读

包括一至三年级生物的阅读方法与技能。课程包括:除了“本书阅读策略”模块外,还按照教材设计了阅读课程,每个单元1节课,2个学时。

⑤高中地理阅读

包括一至三年级生物的阅读方法与技能。课程包括:除了“本书阅读策略”模块外,还按照教材设计了阅读课程,每个单元1节课,2个学时。

⑥高中政治阅读

包括一至三年级生物的阅读方法与技能。课程包括:除了“本书阅读策略”模块外,还按照教材设计了阅读课程,每个单元1节课,2个学时。

⑦高中物理阅读

包括一至三年级生物的阅读方法与技能。课程包括:除了“本书阅读策略”模块外,还按照教材设计了阅读课程,每个单元1节课,2个学时。

⑧高中化学阅读

包括一至三年级生物的阅读方法与技能。课程包括:除了“本书阅读策略”模块外,还按照教材设计了阅读课程,每个单元1节课,2个学时。

⑨高中生物阅读

包括一至三年级生物的阅读方法与技能。课程包括:除了“本书阅读策略”模块外,还按照教材设计了阅读课程,每个单元1节课,2个学时。

学科阅读课程的教学可在每个单元结束时进行。

附录2 中小学学科阅读教学设计建议

中小学学科阅读教学设计建议

学科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科与阅读,真正了解这门学科,对此产生兴趣,并学好这门学科。

一、基本模型

学科阅读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为学生创建不同学科的可视化阅读“地图”,引导学生把阅读观点放在这份“地图”上,并进行分享,构建一张学科范围的“地图”,将过去积累的与当前汲取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大家积累学科素材,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并进而生成一个独特的“方法论”,提升学生的学科阅读能力和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学科阅读的基本模型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学科阅读的基本模型

二、基本原则

学科阅读的教学设计应主要坚持有趣和有用两大原则。

1.有趣

学科阅读的过程不能是枯燥乏味的,整个过程应充满趣味,学生喜欢参与。因此,学科阅读教学设计和学习任务设计,都要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核心,通过规定学习实践,由学生选择或提出一个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解决问题。由于学科过程主要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能够引发学生兴趣。

2.有用

学科对学生发展有用是一切学习的起点和终点。学科阅读最重要的目的是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科阅读的方式,实现知识的拓展和迁移,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技能。

三、基本策略

1.拓展

学科阅读主要是在学科学习内容基础上的拓展阅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使搜集资料,其次才是阅读。拓展是质量的变化,而不是数量的变化,是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拓展的关键环节有5个,即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搜集资料、解决问题、评价反思。教师在每个环节,都要为学生起到引导作用,是学生的支持者,支持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2.迁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从迁移能力的培养入手。迁移是学生将原有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应用有效的迁移原则,学生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并在适当的情境中主动、准确地应用原有经验,防止原有经验的惰性化。

学科阅读中的迁移主要是将学生已经掌握的概念和原理在新的需要产生新概念或原理的情境中的运用。主要方法包括三个:一是同化性迁移。即直接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二是顺应性迁移。即学生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三是重组性迁移。即学生需要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应用于新情境。

四、具体方法

1.找到点

学生首先通过课堂学习,找到需要阅读的知识点。知识点也是问题的核心,这是学科阅读的起点。

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也称“考点”。明确的知识点有两个标准:一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二是通过练习“我”能掌握。只要符合其中一个,即为一个标准的知识点。

2.通过线

从一个知识点开始,建立相关知识点纵向连接。

3.形成面

将有关的知识点进行横向连接,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导图。

4.建好库

搜集知识导图中的每个内容知识点的相关阅读材料,包括人物、事件、著作等,按照图片、文字、视频、音频、表格等进行分类,存入学科阅读素材库。

5.解对题

根据素材库中的材料进行探究式阅读,尝试用这些材料来分析和解决学科中的问题。

五、教学案例

1.学科阅读教学基本结构

学科阅读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其教学基本结构为“172”,即课前教师引导10%,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探究学习)70%,交流表达20%。

2.教学案例:《窗外》

(1)教学背景

本节课为音乐欣赏课。学生为初中二年级艺术特长班学生。目前,班上有一对“早恋”学生,其他学生很“羡慕”他们。

(2)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在欣赏歌曲优美的旋律同时,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深层涵义,提升学生对“爱情”的正确认识和正确处理异性交往问题。

(3)教学过程

环节1:播放歌曲《窗外》(李琛);

环节2:教师引导学生,查找此歌曲的作者、创作背景,并提出问题:这首歌讨论的是什么主题?

环节3:讨论4段歌词。

第一段歌词:今夜我又来到你的窗外,窗帘上你的影子多么可爱,悄悄地爱过你这么多年,明天我就要离开。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纯洁、美好、自然、神往……。

第二段歌词:多少回我来到你的窗前,也曾想敲敲门让你出来。想一想你的美貌我的平凡,一次次默默走开。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理智。

第三段歌词:再见了心爱的梦中女孩,我将要去远方寻找未来,假如我有一天荣归故里,再到你窗外倾述情怀。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责任。

第四段歌词:再见了心爱的梦中女孩,对着你的影子说声再珍重。假如我永远不再回来,就让月亮守在你的窗前。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祝福。

环节5:总结。

3.教学案例:《茉莉花》

(1)教学背景

本节课为音乐欣赏课。学生为小学6年级学生。

(2)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在欣赏歌曲优美的旋律同时,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深层涵义,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教学过程

环节1:搜集有关《茉莉花》的背景,主要从其历史渊源、使用场合和国际影响三个方面来进行。

环节2:根据材料提出问题,《茉莉花》为什么被称为“第二国歌“?

环节3:总结。

3.学科应用拓展课

(1)数学活动课

《秋游中的数学问题》(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陈成军)的课堂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大数学家克莱因说过,“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人的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阅读后,谈谈你的感受?让我们共同走进数学世界,去领略一下数学的风采,体会数学的魅力。

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我们已经知道,数学伴随我们的一生,实际上整个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数学。

【问题1】数学伴我成长

全班45人(包括老师)去郊区某公园游玩,公园门口“购票须知”写道:门票每人80元,50人开始可以享受团体八折优惠。请你算一算:怎样买票花钱最少?少多少元?

方法1:每人80元×45人=3600元。

方法2:因为45人非常接近50人,买团体票每张80元×80%=64元,64×50=3200元。

方法3: 再组织5名散客,组成一个团体。买团体票每张80元×80%=64元,64×45=2880元。( 这样可以实现“双赢” )

(教育、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交往的能力)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答案自然是:买团体票花钱少,少400元或720元)

小结: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人类离不开数学。学数学,更是为了用数学。应用数学,首先是要有用数学的意识,其次是要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环节2:提供交流、讨论机会,激活“自助探究”意识

学好数学还要善于把数学应用于实际问题,下面让我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用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2】人类离不开数学

A、B、C三人一个小组,午餐时,A带了3个hamburgers,B带了2个hamburgers,C带的休闲食品早已吃完。三个人吃的恰好同样多,把这些hamburgers全都吃完了。吃完后一算,C应该拿出10元钱,请问:A、B各应收回多少钱?(开放性问题)

这时,学生纷纷发言,要善于提出问题。

1.阅读与理解。先独立思考。

2.分析与思考。学生先在小组内讲,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3.回顾与反思。然后推荐代表到讲台上讲本小组的想法、意见。(进行德育教育:不要乱吃零食、要互相帮助等)

方法1:A带了3个汉堡,B带了2个汉堡,共有5个,A所带的占总数的、B所带的占总数的。所以:A因该收回10×=6元,B因该收回10×= 4元。(这种方法是不对的)

方法2:A、B、C三个人共吃了5个汉堡。每人吃了5个汉堡的,也就是5×=。可是A拿出了3个,A自己吃掉个,送给C:3 -=个、B送给C:2 -=个。C拿出的10元钱,C吃的个汉堡有:A送给C的个,占C吃掉的总数的=,所以A因该收回10×=8元,同理:C吃的个汉堡有:B送给C的个,占C吃掉的总数的=,所以B因该收回10×=2元。

方法3:A、B、C三个人共吃了5个汉堡。每人吃了5个汉堡的,也就是5×=。可是A拿出了3个,A自己吃掉个,送给C:3 -=个、B送给C:2 -=个。C拿出的10元钱,C吃的个汉堡:也就是说:个汉堡10元钱。每个汉堡10=6元钱A送给C的个,所以A因该收回6×=8元,同理:B送给C的个,所以B因该收回6×=2元。

方法4:由于3个人吃的恰好同样多,所以每人都应该付10元钱。那么5个汉堡包共用30元钱,每个汉堡包是30÷5=6(元)。A付了3个汉堡的钱,花了6×3=18(元),扣去每人应付的10元钱,A应该收回8元,B应收回2元。

方法5:采用“份数”的方法:我们可以这样想:把每个汉堡都平均分成三份,每人吃一份,然后吃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一共分成3×5=15块。每人吃15÷3=5块。10元钱吃了5块,每块10÷5=2元钱。A一共有3×3=9块,自己吃了5块,送给C:9-5=4块,所以A因该收回2×4=8元。同理B因该收回2×(4-3)=2元。

同学们,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用方程的方法,假设每个汉堡是X元)(学生分小组讨论。)

同学们:此题给了你什么启示?自然界有许多真理都被假象掩盖着,使我们有时候受骗、上当。比如本问题“方法1”就是凭感觉、凭印象定性地作结论,结果就受了骗。“方法2、3、4、5”则运用了计算的科学方法,这样得到的结论才万无一失.这再一次告诉我们,我们看问题切勿看表象,在没有弄清问题的实质之前切勿轻易地作结论,否则就会掉进“陷阱”之中。

【问题3】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A、B、C三个人出同样多的钱,买了单价为5元的同样的旅游纪念品若干个。分配的时候,A和B都比C多拿了3个。(培养学生要有数学问题意识、要学会提出数学问题)

1.同学会提出:这个问题是什么?怎么没有问题?

2.鼓励同学们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解答。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从具体事例中分析并找出数学信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解:如果学生答:A和B应付给C:15元或退还3个旅游纪念品,那就错了。

因为三人拿的钱一样多,所以三人应得到件数相同的商品。如果把A、B都比C多拿的3+3=6(件)商品三人均分,6÷3=2那么这三个人得到的商品就同样多了,A、B两人都是比自己应该拿的多了1件。所以C是比自己应该拿的少了2件。所以:A、B两人要么各退还给C:1件商品,要么各退还给C:1件商品的单价5元钱。 说明:通过刚才的解题,可以看出同学们都非常聪明,我们每个人离不开数学。

环节3:探索数学初步应用、进一步激发兴趣

【问题4】让我们来做数学

某城市的出租车收费标准是:汽车行驶S千米收费3S元。A、B、C三人同乘一辆出租车从学校出发。A在全程的三分之一处下车,B在全程的三分之二处下车,C一个人最后才下车。出租车按规定收费36元,那么这笔车费由A、B、C三人按乘车的路程合理分摊,A、B、C各应该付多少元?

1.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

2.同学们会出现不同的观点、意见:请同学们自己争论、辨析、评判。

方法1:把总路程平均分成三份,A走了1份;B走了2份;C走了3份;一共有1+2+3=6份,A走了总路程的;B走了总路程的=;C走了总路程的=。所以A负担36×=6元。所以B负担36×=12元。所以C负担36×=18元。

方法2:把总路程平均分成三份,每份的收费应该是36×=12元,第一个总路程的,是由A、B、C三个人共同负担的。所以A、B、C每人负担12×=4元。第二个总路程的,是由B、C两个人共同负担的。所以B、C每人负担12×=6元。最后一个总路程的,是由C一个人单独负担的。所以:A:4元钱。B:4+6=10元钱。C:4+6+12=22元钱。

A应付4元,B应付10元,C应付22元。

(通过观察,实验,找寻规律,体会什么是“做数学”。让学生养成勤动脑,勤动手,多写写,算算,画画的好习惯。)

小结:像上例那样,要认真分析。以上几例只是数学海洋中几滴小小的水珠,从中你可能会有所感悟:不算不知道,数学真奇妙。

环节2:赋予总结评价权利、丰富“主体”意识

评价时,考虑以下几点:评价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评价学生的思维水平、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评价学生的交流能力及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己总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何体会?(激发学习积极性,丰富“主体”意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5:布置作业:写数学日记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学分析: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落实这一任务呢?我个人认为,教师必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而且要在数学实践活动的同时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得到培养。下面就《秋游中的数学问题》数学活动课的课堂教学实例谈我的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分、百应用题练习课)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初衷是努力体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人文精神、数学应用意识、数学价值观等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得到贯彻。

本节课按照如下线索展开教学内容:数学伴我成长——人类离不开数学——人人都能学会数学——让我们来做数学。(买门票——吃午餐——买纪念品——坐出租车回家)贯穿于本节课的始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人人都能学会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规律的准确性。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尝试发现,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体会与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给学生提供合作、讨论与自我展示的机会。本节课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小组学习形式。

这一节课学生围绕着“秋游中的数学问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充分制作与应用电脑多媒体课件,全课都以学生的动脑想、动手画、动口说、动眼观察展开数学践活动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既培养与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又促进学生个体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从课堂的实践效果来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数学学习情感浓。

一、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应当是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心理发展过程。

数学活动课的目的任务是什么?《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标准》中“课程实施建议”部分指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的过程。”并指出:“这部分内容的设计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与发展 ,并从中增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本节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实践活动,要让不同的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活动、合作交流,使个体在空间观念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发展上都有不同的收获。从本课的教学活动内容与形式上设计,目的就是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的参与实践活动,本人十分努力创设一个民主的活动环境,如在对学生活动成果的评价上,采用了十分可贵的方法——全面肯定、全面赞扬。学生的思维水平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在评价时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从课堂的教学实践来看,正因为采用了全面的肯定,也正因为教师注意到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活动氛围的重要性,并且付之实施,所以在学生探索“问题2”、“问题4”时,虽然思考水平与结果不一,但本人仍是采用全面肯定,表扬最佳的手段。

显然,这样的一节数学活动课是充满着让学生生动活泼而又主动地参与活动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促进个体心理也得到主动的发展。

二、数学实践活动旨在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

“建构”主义观点认为,数学的学习活动其本质意义是为了学生个体的“建构”,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意义建构的主客观因素是多项的。而其中一个客观因素是教师必须提供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材料。从本课的活动内容来看,为了促进学生个体认知结构的主动发展,我所采用的方法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教师应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精心设计课堂活动的材料与环节,让学生自主参与,认真观察,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实现发展。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度更深的探索性的实践活动材料:例如:“问题4”。从而通过思索与实践活动又使学生形成的认识结构从中得到发展,至此,教师又提供给学生空间想像力更广,思维度更宽更灵活的实践活动材料,而通过想像与实践活动,学生从前面具体形象的活动上升到抽象的感知、应用,有利的促进学生个体认识结构得到不断地发展,使学生已形成的认识结构既稳固而又灵活。

三、数学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和创造性比知识更为重要。学生的再造想像是含有极大的创造成份的,因此,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总体目标”中十分明确地指出:应当让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并从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探索的体验。”本课的教学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从学生想像能力的培养来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材料,从表面上看,从这些活动的过程来看,学生要完成每个层次的实践活动又都必须经过再造想象的思维活动过程。如:“问题2”。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想像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在实践活动的最后流程,教师紧密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提出了极其有助于激发学生再造想像与创新精神的实践活动材料,这些安排应当说是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而又有效地逐层次的培养与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与创新精神。

四、数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与人交流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部分指出必须使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人协作交流。本课教师充分利用数学活动课这一形式让学生开展集体协作性的交流实践活动,让思维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协作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说理,学会表述。从而也让数学活动课达到数学课标所说的: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面向全体的目标。

总之,我认为从实践与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角度来看,这一节活动课体现了其中几点重要的精神,那就是重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参与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求发展,在活动中增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