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网2021

校友文苑

首页 > 校友文苑 > 正文

悠悠母校情 难忘《海大报》(任卫军)

“芳菲桃李遍天下,吐艳蓓蕾满校园”,当我望着这幅为建校十五周年而写的书法作品时,感叹着事时光的流逝,欣喜着母校的巨变。而今母校建校二十周年,我已在美丽的燕园深造。回首追忆,深深感激着母校海淀走读大学(现北京城市学院)及培训中心对我的培养,尤其难以忘记第一次发表这篇书作并伴我四年成长的《海大报》。

一、 难忘情缘

初识《海大报》是在开学不久的一天,当我从班里的一位同学拿着这份四开小报贪婪的阅读时,心中是何等惬意。看到几篇文章末尾的署名有“本报记者”字样,对于学新闻的我来说很想加入这个集体,我记住了主编是曹世平老师。一个多月后,学院组织新生入党积极分子在图书馆楼405听党课,而主讲的老师便是校党办主任曹世平老师。等讲座结束后,我便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和蔼可亲的曹老师,没想到她非常信任我,并让我留下了联系方式。当我再次去找曹老师时,她便帮我引荐给了《海大报》编辑孔丽鸿老师,孔老师虽然比较严肃,但很负责任,将做小记者的规则讲给我听,当我拿到孔老师填写的“小记者证”时,感觉是那样的神圣和激动。后来的日子里,我便在孔老师的指点下发表了第一篇书作、第一篇报道,认识了一位位其他学院的优秀小记者,并在一年后被评为“优秀小记者”。随着时光的推移,我已在海大学习近两年的时间,学业的加深、眼界的开阔,使我的小记者生涯做的有声有色。而在此时孔老师调往别的部门工作,从北大新来的刘尧老师带领着我们小记者继续耕耘着《海大报》的版面,在这一段时期学校发展异常迅速,东方大学城校区的崛起,刘老师也积极组织我们开例会、组专版、采新闻。难忘记经历艰辛后拿到散发着墨香的《海大报》时的欣慰,难忘记年终时师生回欢聚一堂笑谈得失的愉悦。而近四年的《海大报》情缘,我见证了一批批小记者们的轮换,如今我也离开了《海大报》,但这份情缘将一直维系在我的心间。

二、 难忘片段

(1)采访傅校长:2001年3月份,曹老师和刘老师指示我们小记者采写一篇傅校长的稿件。我和曾冕光荣的接受了任务,在最初的准备阶段里,我们拟题、买采访机,忙的不亦乐乎,而当我们坐在傅校长面前时,却显得是那样的稚嫩。可敬的傅校长鼓励我们不要紧张,并详细回答了诸如学校专升本、改校名等问题,最后并和我们合影留念。令人欣喜的是,当年我们所提的两个大问题,今天都得以成功实现,学校已成功升格为本科院校,校名也改为“北京城市学院”了,我至今仍记得傅校长当初说等学校升本后要改一个更为响亮名字时的坚定语气。

(2)采访大运会:2001年8月,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北京举行,作为大学生的盛事,海大也当然参与其中的工作,重头戏便是组织了几百名的啦啦队,在比赛现场为运动员呐喊助威。在那炙热的夏季里,汗水没有模糊我的记忆,学校对此很是重视,不仅前期重点培训,赛场中领队老师带领着大家高喊口号、营造氛围。几天时间里,大家穿梭于各个体育场馆,有时还是露天观看,有的同学甚至中暑晕倒,但大家保证了“海淀走读大学啦啦队”的整体形象,事后受到了组委会的嘉奖,而我作为校报的记者及队员之一,将亲身的经历化成了文字报道发表于《海大报》,此文并作为学校宣传送至组委会。

(3)采访开学典礼:2001年9月,海大招生再显实力,发展势头良好,学校决定将开学典礼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师生听到后都异常兴奋。而那天我作为校报主力记者,协助前来采访的各大媒体记者工作,当看到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记者们时,曾是那样的羡慕和憧憬。当我第一次坐在人民大会堂里聆听傅校长讲述建校的历程,有一种别样的感觉,那便是作为海大人的自豪,当我用自豪的心境化作文字发表时,自己亦是那样的自豪。

三、 难忘余香

2003年9月,当我被北大录取时,心中是那样的兴奋与不舍。也许人生便是由一段段驿站所构成的,当我踏进燕园的时候,便意味着结束了海大的生活,以及伴随着我四年成长的《海大报》。四年间的学习、生活,是一段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海大报》及各位老师给予我的养料,是我前进中的动力。几年间我不仅在《海大报》上耕耘了不少文字,而且还在《北京青年报》、《北京人才市场报》等媒体发表不少文章,如今我在北大里又成为了《北京大学校报》的记者,这或许都是对校报情结的延续吧。及人鲜花,手留余香。每当我回去看望老师们,都能深深感受到这种余香的气息,老师们对我仍是那么的关心和爱护,我将感激并前进着。

悠悠母校情,

情系四载,

养育之恩永铭记;

难忘《海大报》,

报以信念,

激励自我做栋梁。

(作者:任卫军 系原海淀走读大学培训学院99新闻专业学生,现就读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Beijing City University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市顺义区杨镇木燕路  邮编:10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