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网2021

校友文苑

首页 > 校友文苑 > 正文

大学生活回忆

1984级秘书与办公自动化 薛海燕

记的头一次去学校是跟我妈,在中关村下车后穿过一段两侧是麦田的小路,到了成府路口。路边有条河沟,顺着河沟好像进村了一样,两边都是平房,看见有人在自家的水龙头前洗衣服。来到太平庵1号门口,挂着海淀走读大学的牌子。进院后,左侧的办公室里坐着一位带眼镜的梳着长发的女老师,没比我大几岁,后来知道那就是冉楠老师。给我第一印象,学校就像是村办小学,条件很差,就六间红砖平房,而且“海淀走读大学”的名字也不好听,干嘛叫“走读”大学,当时的联大不都走读吗,但据说这个学校师资不错,请的都是北大、清华、人大的老师授课。

1984年入校那年冬天,天气特别冷,我和君、小武住的地点最近,我们每天搭乘院里的班车,天没亮就出发,到了中关村下车后裹着棉大衣,带着大口罩,顶着西北风奔赴学校。小武站在中间,因她个子高,我和君戏称她为大丈夫,我俩一边挎着一个,一路说笑来到学校。教室是平房也没有取暖设施,生煤炉子,上课不敢脱衣,手脚经常生冻疮。别看教室那么冷,讲课最潇洒的要数北大教大学英语的徐淳老师,一头微卷的黄发,一口整齐的小白牙,上课时,无论天多冷,总是脱掉外衣,只穿着毛衣和牛仔裤,最爱座在前排的课桌上讲课。

中午吃饭也是个大难题,学校没有食堂,吃饭就像打游击,吃遍了周围的小店铺和北大的各个学生食堂,最后发现化工院的食堂价格便宜又好吃。印象最深的是靠近北大东门的一个小店,那里的饺子非常好吃,一口咬下去,全是菜,咯吱咯吱的,感觉特好。再有就是同学聚会吃了这家吃那家,最好吃的是君姐姐做的羊肉馅的饺子,最地道的是一次在安立家葛言做的鱼香肉丝,跟饭馆做的差不多,最难忘的是一次在京春家掏米,居然发现米里有只大肉蛆,吓的我差点把锅扣翻在地。那时我还不会做菜,所以也没资格请人家到家里来吃饭,我很佩服那些会做菜的高手。记的一次讲“领导科学"的崔老师在课堂上大谈如何合理的利用时间,在半小时内做出四菜一汤请客吃饭,令我羡慕不已。

说到我们班主任王育老师,可以用“神勇”一词来形容,那时是八十年代初,有几个开摩托车上路的?更别说是女性了,她可好,每天开辆大摩托,往返于甘家口和中关村之间,风驰电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新潮一族。屡*拦截,究其何许人,如此胆大,直到有一天崩掉半颗门牙,仍旧照骑不误,真让无数学生为她的安全担忧。

我们秘书专业,有许多技能课,如速记、摄影,打字、书法等。我和小景、王华、马庆欣最爱好书法。记的那时,学校有一个叫“墨苑”的组织,经常举办一些活动,我们常常参加,每次班里组织什么活动,也小露两手。教书法的是清华大学的白颖仁老师,当时她已经七十多岁了,别看她身材玲珑,字却刚劲有力,每每上课,总是腰板笔挺,从不坐着上课。我们几个爱好书法的同学还常到清华公寓白老师家中取经,她的先生沈刚如老师当年已七十八岁了,身板特好,天天游泳,并爱好摄影,我们到她家中坐客,他还兼作摄影师,忙前跑后的。他还是个老中医呢,给我们几个近视眼在脑门上埋梅花针,我还将针带回家中,印象深刻。细心的白老师还将照片给每人洗印一套,并在照片的背后留名字,发给我们留念。

记的我们班头一次办的班报,全部是手抄版,估计在今天少有的,现在的条件多好呀,有电脑排版,那时除了刻蜡版,就是手抄了。班里自发组织,有负责写文章的,还给自己起了笔名,有抄写的,有画插图的,分块抄在一张A3的纸上,然后找地方复印,好像第一版就印了十几张,大家轮着看,当时感觉的特自豪,我还留了一版呢,只可惜,搬了两次家,不知搬哪儿去了,很是遗憾,不然一定要拿出来让大家再度分享。

那时的我们是如此率真、热情、单纯而又快乐。虽然我们的大学生活每天看不到未名湖的云淡风清,享受不到人大宿舍的整洁温馨,但是,我们同样收获了知识和友情,短短的三年,已经成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版权所有 Beijing City University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市顺义区杨镇木燕路  邮编:10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