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饰艺术与人格对话:隋宜达先生做客北京城市学院表演学部——人物造型设计专业以实践赋能,搭建理论与行业桥梁

发布日期:2025-10-30

10月24日,表演学部黑匣子剧场内,一场聚焦“人格面具与帽饰设计”的专业讲座正在热烈开展。这场主题为“人格面具”在痕迹与观念之间的讲座,不仅是表演学部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人物造型设计)专业“理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实践环节,更通过特邀国内顶尖帽饰设计师隋宜达先生主讲,为2023级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人物造型设计)专业全体同学搭建了“课堂知识对接行业前沿”的直接通道,让专业培养中 “以实践反哺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的特色得到充分彰显。

作为表演学部重点建设的应用型专业,人物造型设计专业始终以“培养兼具艺术审美与实操能力的行业适配型人才”为目标,定期邀请行业一线设计师、造型师走进校园,通过讲座、工作坊、项目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接触真实行业案例与创作逻辑—— 此次隋宜达先生的到访,正是专业这一教学理念的生动体现。

隋宜达先生作为中国帽饰设计领域的领军者,其履历与实践经历本身就是人物造型设计专业学生的“活教材”:他不仅是北京服装学院帽饰讲师、北京演艺专修学院客座教授,更以中国职业模特大赛常驻评委的身份深度参与行业选拔与人才培养;其创立的SUIYIDA品牌自2014年起,累计服务超500位明星艺人、每年亮相400场时尚拍摄,成为国内明星佩戴率最高的帽饰品牌,在舞台造型、影视妆发、时尚拍摄等领域的丰富实践经验,与人物造型专业的培养方向高度契合。

讲座中,隋宜达先生以 “人格面具” 为核心,结合二十余年设计实践,将专业理论与行业案例深度融合,这恰好与人物造型设计专业 “理论扎根实践” 的教学思路同频。他不仅解读了“帽饰作为人格延伸”的设计理论,更细致分享了展览筹备中“如何根据空间调性调整造型细节”“如何平衡艺术表达与观众接受度” 等实操经验,让同学们得以将课堂上的“空间造型理论”与真实展览案例对照理解。

而在分享舞台造型与传统文化创新案例时,隋宜达先生的讲述更是直接对接人物造型设计专业的核心实践领域:2016年参与杨丽萍舞剧《孔雀之冬》创作时,“如何通过帽饰细节强化角色性格”;2023年为河南春晚舞剧《凤鸣朝阳》设计凤冠时,“如何在传统元素中融入现代审美以适配电视镜头”—— 这些从“需求分析到落地执行”的完整创作流程,正是人物造型设计专业课程中强调的 “从创意到成品” 的核心能力,让同学们清晰看到理论知识在行业实践中的转化路径。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讲座现场同步举行的“隋宜达先生受聘北京城市学院表演学部艺术导师”仪式,更是人物造型设计专业“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实践平台”的重要举措。未来,隋宜达先生将深度参与专业教学:不仅会对实践课程提供指导,还将带领学生参与真实设计项目——例如协助SUIYIDA品牌的明星造型合作、非遗绒花创新设计等项目,让学生在“真场景、真任务”中提升实操能力,实现“学习即实践,毕业即适配”的培养目标。这一合作模式,正是专业长期以来“依托行业资源搭建实践平台”的延续,此前专业已与多家影视公司、剧院团建立合作,让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就能参与影视剧妆发、舞台造型等实际项目,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

讲座尾声,隋宜达先生以 “真诚、勇敢、善良远比完美更重要” 鼓励同学们,这与人物造型设计专业“培养有温度、会创新的造型师”的理念不谋而合。2023级人物造型设计专业学生李同学表示:“之前学习过‘传统元素现代化’的理论,今天听隋老师讲与非遗传承人合作的绒花设计案例,突然明白理论如何落地 —— 比如突破传统颜色时,要考虑材质特性和佩戴场景,这对接下来的作业太有帮助了!”

一直以来,北京城市学院表演学部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人物造型设计)专业始终坚持“理论为基,实践为翼”的培养模式,通过“行业导师进校园、学生进项目、课程接需求”的三维联动,让专业教学紧密对接行业发展。此次隋宜达先生的讲座与受聘,不仅为学生带来前沿行业视野,更进一步完善了专业“理论学习-实践验证-行业适配”的培养闭环,为未来输送更多“懂理论、会实操、能创新”的人物造型设计专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