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通更俗剧院内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由江苏艺术基金重点资助、南通艺术剧院出品的儿童剧《又见九色鹿》连演3场,场场售罄。这部让大小观众直呼 “过瘾” 的儿童剧,不仅是敦煌美学在当代舞台的精彩绽放,更是北京城市学院表演学部“实践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理念的生动实践。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人物造型设计)专业大三学生殷悦在特聘教授韩春启的全程指导下,深度参与人物造型创作,从课堂理论学习走向舞台实战,完整经历了一部优质儿童剧人物造型从构思到落地的全流程,成为高校教学与艺术创作双向赋能的典型缩影。


“从设计稿初稿到最终呈现在舞台上,每一步都离不开韩教授的悉心指导,也让我真正把课堂上学的知识用活了。”作为大三学生,殷悦从项目启动之初便加入《又见九色鹿》化妆设计团队,全程参与人物造型创作,实现了专业能力的跨越式成长。
创作初期,如何让敦煌文化元素贴合儿童审美,成为殷悦面临的首要难题。在韩春启教授的引导下,她首先深入研读敦煌莫高窟257窟《鹿王本生》壁画,从土红、石青等经典色系中汲取灵感,同时结合儿童剧“童趣与美感并存”的特点,开始尝试人物造型设计。“韩教授告诉我们,人物造型不是孤立的,要服务于故事剧情,还要让孩子能看懂、喜欢看。”殷悦回忆道,在设计九色鹿面部造型时,她最初仅参考传统壁画中的形象,设计出较为庄重的样式,但韩教授建议她加入更具灵动性的元素。随后,她和团队反复试验,最终决定用水晶贴片象征 “圣光”,既保留了九色鹿的神圣感,又增添了童趣,让神鹿形象一登场就赢得孩子们的惊叹。
在其他角色的妆容设计上,殷悦同样在韩教授的指导下不断打磨。针对剧情中“秘境森林”与“工业文明”的碰撞设定,她需要通过色彩搭配区分不同场景,同时确保整体风格与敦煌美学统一。“每次我提交设计稿,韩教授都会逐一审阅,从色彩饱和度是否合适,到装饰细节是否贴合角色性格,都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殷悦说,韩教授还会结合敦煌壁画背后的故事,为她讲解设计背后的文化逻辑,让她明白每一处细节都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深厚的文化支撑。从初稿修改到最终定稿,再到实际化妆操作、舞台效果调试,殷悦全程参与,不仅将课堂上学的色彩理论、化妆技巧熟练运用到实践中,更深刻理解了 “人物造型服务于故事” 的核心创作理念。


作为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理事、中国舞台美术家学会服装、化妆委员会主任的韩春启教授此次担任《又见九色鹿》艺术指导与视觉总设计,不仅为剧目注入 “传统IP当代转化” 的核心思路,更将项目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为学生搭建起从课堂到行业的成长通道。
在创作过程中,韩教授始终秉持“非遗活化”理念,将自己多年的行业经验融入教学指导。他不仅带领殷悦等学生深入研究敦煌文化,还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剧目创作的核心环节。从舞台色彩运用的理论讲解,到现代舞台科技与传统元素融合的实践演示,再到沉浸式观演环节的设计思路分享,韩教授将每一个创作环节都变成教学课堂。“我们要让学生在实战中学习,而不是只停留在书本上。”韩教授表示,在设计“台上台下共演”的沉浸式环节时,他特意让学生参与其中,一起讨论如何通过魔术幻化、道具传递等方式,让孩子更好地融入剧情,感受敦煌文化。这种“边做边学”的模式,让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技能,更培养了创新思维和文化传承意识。
此外,韩教授还注重引导学生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在九色鹿造型设计中,他指导学生保留佛教绘画的庄重感,同时创新性地加入发光材料与动态剪裁,配合多媒体视效提升舞台表现力。“传统不是束缚,而是创新的根基。”韩教授的这句话,深深印在殷悦心中,也成为她此次创作的重要准则。



《又见九色鹿》的成功,既是艺术创作的胜利,也是实践教学的丰硕成果。演出期间,南通更俗剧院3场门票迅速售罄,孩子们在“守护九色鹿”的互动环节中积极参与,沉浸式的观演体验让敦煌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年轻一代心中。在后续剧目研讨会上,专家们高度评价该剧视觉设计“实现了传统IP的创造性转化”,更对韩春启教授与殷悦的师生组合给予肯定,认为这是“以项目促学” 的优秀案例 —— 教授将行业前沿经验带入教学,学生在实战中提升专业能力,课堂与舞台形成双向赋能。
据悉,《又见九色鹿》后续将开启江苏省内巡演,并参与全国优秀儿童剧展评。而北京城市学院表演学部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人物造型设计)专业,也将继续依托此类优质项目,让更多学生像殷悦一样,在实践中成长,用年轻一代的创意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让千年文化瑰宝在当代舞台持续焕发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