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文件
陆昊同志在全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2009-04-13 00:00:00   审核人:   (点击: )

同志们:

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是共青团贯彻落实党中央书记处重要指示精神,举全团之力推进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也是共青团组织贯彻今年全国“两会”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部署。团十六大以来,全团积极行动,努力创新,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目前总体上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态势。但是,从各地团组织反映的情况看,在具体工作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首先是认识上的问题,有人把这项工作理解为一项短期行为,不是长期工作。团中央书记处在任何场合、任何会议上,都强调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是全团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工作,无论有没有金融危机,都要抓好这项工作。同时,还存在着操作上和工作态度上的问题。全团要认真总结前一阶段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有针对性地解决在思想认识、实际操作、工作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全力扎实推进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

近段时间,我们做了一些调查,听取了一些团的领导机关负责同志和基层团干部的意见,就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今天,专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从团中央一直开到县级团委,主要是和大家一起研究和讨论怎样做、做什么的问题,进一步部署和推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下面,我代表团中央书记处,讲三点意见。

一、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团中央关于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工作部署上来

团十六大上,我们提出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全面推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之后,在研讨会、二中全会、各战线工作会上又进行多次研究和部署,明确提出:全团要高举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旗帜,把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作为服务青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之所以要以这样的重视程度、决心、力量来推进这项工作,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做好这项工作,是共青团服务党政工作大局的重要切入点。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无论经济形势如何,无论有没有金融危机,就业问题都始终是一个长期性的战略课题。从静态来看,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状况长期存在。我国每年能够解决新增就业800万到1000万人,大体上是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能够解决100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而从有关方面的统计看,每年新增劳动力人口总计超过2000万,其中存在很大的就业缺口。从动态来看,一方面,农村仍然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没有实现有意愿的转移就业,大致在1亿到1.2亿之间;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出现了很强的技术进步趋势,随着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将会进一步“挤出”和替代劳动力需求,从而进一步加剧就业紧张的形势。特别是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就业形势显得更加严峻。在这种形势下,能否最大范围地实现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与社会和谐的大事。青年是新增就业的主体,新增就业问题主要是青年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抓住促进青年就业创业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地为党政工作大局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第二,做好这项工作,是共青团履行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权益职能的重要着力点。胡锦涛总书记对共青团提出了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四项基本职能。履行好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权益的职能,必须从实现青年普遍性的、带有共性的利益诉求入手。当前,青年最关心、最现实、最紧迫的需求,就是就业创业。全团经过反复认真的研究,把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作为服务青年的战略任务和重中之重。什么叫战略,什么叫重中之重?就是指在服务青年的工作中,其它的工作可以暂时不做,但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要做好。当然,各地团组织在服务青年的长期工作积累中形成了一些好品牌、好做法可以坚持,但是要做好权衡,要突出现在的战略任务。现在,对于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已经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执行的任务,全团必须集中力量,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社会资源,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团组织开展的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仅仅是全社会共同努力中的有限的一部分。要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归根到底要靠党和国家有效的经济政策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因此,我们在“两会”前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了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建议,希望国家的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进一步兼顾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充分考虑不同产业类别的单位投资额对就业拉动的不同作用,使财政投资能够更加明确、更加具体地转化为促进就业的效应;希望进一步出台能够缓解就业压力,可产生短期、弹性、灵活就业机会的就业促进政策;希望给予部分金融机构必要的激励和成本控制支持,促进金融机构在支持创业小额贷款方面有更大的作为,以支持有效创业,等等。总之,我们要依靠各级党政的力量,争取全社会的支持,共同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第三,做好这项工作,是党中央交给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去年12月5日,党中央书记处在听取团中央工作汇报时对我们做好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要求非常具体、非常明确,要求团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动员能力和组织体系的优势,尽最大可能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支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兆国同志也多次强调,共青团要千方百计为广大青年提供就业服务,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方面有更大作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增长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力争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以上。要帮助更多人实现就业,首先取决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但仅靠国家的政策还不能完全解决就业中存在的所有问题,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青团组织也应承担自己的责任,尽最大努力,坚决落实好中央的要求。

对于做好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现在全团已经形成了共识。但是,仅有共识是不够的,关键是要把共识变成一种自觉,变成一种坚决的行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主动地做好这项工作,才能在工作方向、重要工作安排、组织落实上统一行动。我再强调一下在团十六届二中全会上讲的观点,从共青团履行服务青年职能的普遍性角度考虑,从就业问题是我国青年的一个长期性战略课题的角度考虑,从党政关心、社会关注、青年关切的结合点考虑,从全团所具备的社会化动员能力的角度考虑,从全团已经具有很好的工作探索和工作积累角度考虑,从共青团工作融入市场经济主战场的合理适度切入点的角度考虑,全团当前必须把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作为重中之重,高举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旗帜不动摇。

二、扎扎实实做好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各项重点工作

首先,针对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和大家进一步交流。第一,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中,既要看到创业对就业有带动作用,又要看到一定就业经验和技能的积累对成功创业的支撑作用。有关学术机构的调查显示,青年人当中直接创业的与就业以后再创业的比例是4:129,我国的TEA指数是16,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在2—3%,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比例在7%以下。这充分说明了就业与创业的关系。第二,要努力找到青年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实质性需要与共青团有所作为之间的结合点,注意把握共青团发挥社会化动员优势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与政府履行促进就业职责之间的区别。共青团组织最根本的优势是社会动员能力,不是行政权力和资源的分配过程,也不是财政支出过程,这是我们考虑问题、谋划工作的重要前提。第三,要充分尊重市场合作主体的利益诉求,善于把共青团工作的组织运行模式与运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商业模式结合起来,保证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普遍性和持久性。就业创业工作融入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当中,肯定会涉及微观市场主体的利益机制和利益诉求,在这个问题上,千万不要被一些点上的、不可推广的、表面上的社会责任所迷惑。比如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企业最根本的利益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在扩张过程当中每年都会有合理的用工需求,需要一个适当时间段的选择过程,对可能选用的员工进行比较全面的判断。二是通过广告效应,进一步表达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把握好这些利益诉求,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才能得到持久的支持和发展。

在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全团要抓好五项重点工作。

1.关于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是当前全团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全团重要的工作品牌,必须全力推动。目前,经过全团的共同努力,现在已经面向社会公布了2批、4083个见习基地,可以向青年提供超过12万个见习岗位,截至2月底,已经有5805名青年到岗见习。此外,学校战线目前还有2019个大学生见习基地已经建立但尚未公布,可以向大学生提供超过7万个见习岗位。

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各级党政对这项工作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些团组织和团干部还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和做法,集中反映在,有的同志把建设见习基地看作是“挂牌工程”,只关心挂牌单位的数量,不重视见习岗位与青年就业的匹配度以及青年见习的实际效果。针对这些问题,团中央起草了《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实施细则(试行)》,正在征求有关团委的意见。团的各级领导机关要进一步统一认识,精心指导,严格把关,认真面对和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团要加大工作力度,经过持续的努力,争取创造出共青团新的工作品牌。在这里,我着重强调三点。

第一,建设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是青年职业生涯起步阶段需要规范、并且团组织有能力提供规范的环节,要么为青年就业提供条件,要么为青年创业积累技能和经验。同时,从普遍性和持久性出发,我们在工作设计过程中也充分考虑了企业能够承受的合理负担。比如,一个见习基地只需要提供10个左右的岗位,对于企业来讲,相关保险、生活补助方面的成本是能够承受的。

第二,注重团的不同层级在工作上的衔接,特别强调地市级团委要切实担负起对接的责任,县级团委要做好见习人员的组织工作,努力把工作与组织建设融为一体,使之成为落实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北京城市学院团委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 北京城市学院 邮编:100083
email:xiaotuanwei@bcu.edu.cn 联系电话:010-62322621 传真:010-8238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