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由我校科研处牵头,生物医药学部、信息学部与城市建设学部在航天城校区联合举办青年人才成长论坛。论坛由生物医药学部中药学专业学科带头人乔延江教授主持,汇聚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多位顶尖学者参与交流研讨。

乔延江教授主持论坛
论坛的首场报告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宋海锋副教授,主题为“智能感知与控制”,介绍了其团队从高铁网络到肿瘤精准诊疗的双轨探索。宋教授从国家高铁建设宏观战略出发,构建“驱动-处理-效能”协同框架,破解跨网列车运行面临的感知、控制、安全等多重挑战,实现动态资源优化配置。此外,其团队创新拓展医工交叉领域,开展“AI+医学影像”肿瘤精准消融系统研发,为精准医疗提供新范式。这一双轨探索不仅展现了智能技术在复杂工程系统中的落地能力,更揭示了跨领域技术迁移的广阔前景。

宋海锋副教授作“智能感知与控制”主题报告
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郭秋岩副研究员以“弘扬青蒿素精神,智启科创筑未来”为题,深度诠释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郭研究员的报告以“呦呦初鸣,向医而行;临危受命,矢志寻蒿;中国方案,享誉全球;赓续青蒿,智启科创”为脉络,深情回溯了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素的传奇历程。同时,郭研究员指出青蒿素精神的核心在于“传承与创新”。在新时代,青蒿素研究中心科研团队正肩负起新的使命,以现代科技为利器,赋能传统中医药,彰显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战略价值。

郭秋岩副研究员作“弘扬青蒿素精神,智启科创筑未来”主题报告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的冯娟副教授带来“学术逐梦路:教书育人,砥砺科研”主题报告,分享了科研与教育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作为天然产物合成领域的青年学者,冯教授聚焦生物功能导向的杂环小分子合成研究,深耕中药来源活性成分全合成技术,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此外,冯教授践行“在探索中沉淀,在热爱中成长”的育人理念。这场兼具学术深度与教育温度的分享,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融合提供鲜活范本,彰显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双维担当。

冯娟副教授作“学术逐梦路:教书育人,砥砺科研”主题报告
“建筑是另类的艺术,还是冷面的工程?”来自我校杨安琪副教授的疑问,折射出建筑学人的集体困境。杨教授以自身科研转型为样本,剖析应用型学科的突围之道。面对基金申报的屡败屡战,她完成认知跃迁——从执着于“工程与艺术”的二元对立,到借力大数据与数字人文实现学科边界溶解。此外,杨教授还结合个人体验,探讨了科研人员的自我认知与生存哲学,引发了在场老师们的共鸣与思考,为青年学者在科研道路上如何突破困境提供了宝贵启示。

杨安琪副教授作“建筑是另类的艺术,还是冷面的工程?我的科研困境与破局”主题报告
本次论坛四位专家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围绕应用型高校学科建设的核心命题,聚焦青年人才成长路径,从实践探索到理论创新,进行了多维度的深度探讨。未来,我校将继续构建“以应用型学科为核心、交叉融合为路径、创新驱动为引擎”的高质量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