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首页 > 正文
2026年拟招生专业介绍——戏剧与影视(广播电视编导)代码:135400
供稿单位:招生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6日 10:21 文章阅读数:

一、培养目标

戏剧与影视(广播电视编导)硕士专业学位旨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京津冀区域文化发展及传媒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艺术修养以及职业道德,熟练掌握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传播专业知识,具备高水平广播电视内容生产相关的策划、编导、制作、后期合成、栏目包装人工智能媒体软件操作等全媒体全流程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创作完成高质量的广播电视作品,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鉴赏、评论文艺作品的高层次应用型广播电视专业人才。

二、培养特色

1.“人文艺术+专业学术+数智技术”的创新培养理念

专业立足北京城市文化视听创作与研究,以“人文艺术+专业学术+数智技术”为核心驱动,将传媒前沿技术深度融入创作实践,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和媒介技术素养。同时,依托北京城市文化资源,推动数智技术在视听创作实践中的落地应用,着力培养具备理论研究能力、内容生产能力、数智创作能力、信息整合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2.“四维融合,阶梯赋能”的融媒体视听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以融媒体环境下传媒行业对影视人才需求的核心能力为依据,构建以人文艺术修养、视听技术、综合创作、人工智能软件操作等四大专业类课程模块为核心的“技术-艺术-创作-智能”四维融合培养架构。通过“基础理论-技术掌握-协同创新-实战应用”的阶梯式培养路径,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课程设置以筑牢人文艺术与理论知识素养为根基,经视听技术专项训练打牢功底,再依托综合创作项目锤炼创作能力,更将 AI 工具应用、智能内容生产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实践创作环节,为学生的创作实践持续赋能。

3.“真实项目驱动,产学深度融合” 的全流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路径

专业的实践教学以校外真实项目与课程内容融合、校内实践与业界标准统一、技能训练与素质培养相促进为核心做法,依托现代传媒实践教学中心的全媒体演播室、全媒体编辑实验室、摄影实验室、录音实验室、AI虚拟现实联合实验室等8个实验室,并联合北京广播电视台、中宣部五洲传播中心等单位,开展真实项目全流程实训,同时通过校内工作室与行业导师团队对接行业真实需求。

专业的城市文化视听工作室依托校内实验室,与千棠映画(北京)传媒有限公司合作,师生参与了电影《月光里的男孩》的摄制,《月光里的男孩》入选了金鸡创投制作中特别关注项目、入围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创投终审路演名单,并获得“MPA最佳潜力新人”奖,获得第18届FIRST影展微博电影专场主竞赛单元——最佳剧情长片等荣誉,并于2024年入围华沙国际电影节(A类)主竞赛单元。同时,师生依托电影《月光里的男孩》中的小主人公电影之外的故事,衍生的纪录片《月光外的男孩》入围了第五届“HiShorts!”创投纪录片长片单元,并作为该赛道唯一高校主创团队项目而备受瞩目。

现代传媒实践教学中心、全媒体演播室

录音实验室(控制区)、录音实验室(录音区)

后期编辑实验室、摄影棚

学生在全媒体演播室进行拍摄

undefined

AI虚拟现实联合实验室的SR裸眼3D设备和AI增强现实演示项目

undefinedundefined

《月光里的男孩》入围华沙国际电影节(A类)主竞赛单元、第五届“HiShorts!”创投纪录片长片单元

三、师资力量

本专业采用行业导师与学术导师共同参与培养的“双导师”制。行业导师均来自于与我校有长期合作关系的知名媒体,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扎实的专业背景。校内学术导师以中青年教师骨干为主,且多数为博士学历教师,实践教学成果丰富。多位导师参与大型纪录片的策划、担任影视剧的独立编剧、导演和顾问工作,其优秀作品在央视六套、央视频、人民网等权威媒体播映,获得创作类奖项,并被国家电影资料馆收藏,多位导师担任中国网络文化传播委员会专家、人民网传媒频道专栏作者、亚洲新闻周刊特约评论员、法制网特约评论员、中国互联网协会青年专家等。经过多年积累,教师团队多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中国残联重点课题等科研项目立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各级各类大赛斩获奖项百余个。

四、产学研合作

本专业大力探索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积极开拓产教融合基地,长期与国内多家知名媒体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日报视频直播部、人民网、腾讯网、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等传媒机构深度合作,为师生完成高质量的实践教学的同时,与业内前沿保持同频。发挥行业导师实践优势,多次推荐师生参与真实项目,如北京文艺广播栏目制作、院线影片《火烈鸟》拍摄制作、北京市委托调研项目等,提升实践创作能力。

学生携作品《泰安木板年画》参与北京文艺广播节目录制

学生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乡土栏目实习

学生在新华通讯社实习制作《全球连线》新闻专栏节目

学生在人民日报社与自己的作品合影

五、国(境)外合作

本专业与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建有长期的实习合作项目,每年选拔优秀学生赴港参访和实习,合作媒体和参与学生均反响良好,学生在多元的媒介环境下增长才干,开拓国际视野,实践成果丰厚。其中与美国纽约电影学院共同举办的“中美城市故事”摄影工作坊,搭建起中美两国青年学子交流城市文化、探索城市影像的新平台;暑期“印象•香港”传媒工作坊是我校与香港凤凰卫视、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共建的传媒交流活动,学生们以此体验香港多元的传媒生态环境;与韩国清州大学合作,成立“中韩青年微电影创作”工作坊,每年选拔优秀学生前往,增进了中韩两国青年的影视创作交流。

undefined

学生参加“中美城市故事”摄影工作坊

学生在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实习期间采访浸会大学校长钱大康先生

undefined

学生参加香港传媒之旅、“印象•香港”传媒工作坊活动

undefinedundefined

学生参加中韩青年微电影创作工作坊

六、培养成果

自办学以来,专业取得了一定的培养成绩。学生以突出的专业实践能力,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日报社、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OBS、人民网、新浪网、腾讯、爱奇艺、网易、百度、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等知名媒体和所属栏目参与实习、实践。学生们深入传媒行业一线,参与制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年春节联欢晚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考古公开课》《朗读者》、湖南卫视《声入人心》、腾讯真人秀《明日之子》等广播电视节目,参与实习实践,完成策划、文案撰写、制作执行、宣发等项目,累计制作音视频、平面作品上百部(条),获得了单位的高度认可。学生们积极参加亚洲华语电影节、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北京·国际范儿”短视频大赛等各级竞赛、节展等活动,投片百余部,获奖百余项。学生毕业后在媒体行业、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高校等单位继续深耕,并在不同领域创造佳绩。校友心怀家国,关注两会、脱贫攻坚、百姓民生等问题,报道的多部新闻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年度中国少数民族十大新闻等荣誉。近年来,广电AI创作工作室的师生原创了一系列的AI短视频,获得了很好的社会评价。

学生在《广播电视创作实践》课程实践的拍摄现场

学生在中国交通广播、201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剧组实习

学生在湖南卫视《声入人心》栏目组、央视《考古公开课》节目实习

undefined

师生运用AI创作的广播电视编导本科宣传片

undefined

师生原创数字人科普讲解员

8C9F

师生原创的AI科普视频-《预防火灾发生》《农业机械》

师生原创AIGC文旅大片《中轴线上的北京文化》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undefinedundefined

学生获奖展示(部分)

七、就业前景

毕业生能够胜任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内容策划、创作、编导等工作,可在广播电视机构、互联网领域、新兴媒体公司从事编导相关工作,或在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从事策划、品牌推广与宣传、管理等工作,也可以赴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将来从事广播电视相关领域的研究、教学工作。

undefined

戏剧与影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