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首页 > 正文
2026年拟招生专业介绍——社会工作(老龄事业发展与产业管理) 代码:035200
供稿单位:招生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6日 10:22 文章阅读数:

一、培养目标

社会工作(老龄事业发展与产业管理)锚定“健康中国2030”、银发经济创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三大国家任务,招收非全日制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掌握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老龄政策,具备较强的老龄事业和产业领域的运营管理和技术应用能力,能够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社会工作专业参与式实践教学中心

二、培养特色

1.需求为本,问题导向:聚焦老龄事业核心痛点,培养实战型人才

立足我国人口深度老龄化趋势与养老服务结构性矛盾,以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为指引,紧密对接老龄事业发展的核心需求。课程体系直击养老人才匮乏、服务质量提升困难、政策落地梗阻等现实问题,通过“宏观政策分析-中观组织管理-微观服务设计”三层能力建构,为政府老龄部门、智慧养老企业、医养结合机构输送能统筹“服务供给-政策执行-资源整合”的高层次应用型骨干。

学生在北京翠湖养老院实习实践

2.联合培养,协同育人:深化政产学研用融合,构建首都实践生态

创新“政府主导-行业支撑-高校赋能”的协同育人机制,在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老龄产业协会等指导下,联合“医养结合”试点社区、智慧养老科技企业等多家单位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实行“双导师制”(学术导师+行业导师),由养老机构、社会组织负责人等组成行业导师库,指导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确保培养过程与行业标准、政策革新、技术迭代同步,实现“课堂-基地-岗位”能力转化闭环。

与北京中医医院共建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

3.跨域融合,复合赋能:整合“老龄+社工+管理”学科优势,锻造多维竞争力

突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社会工作为根基、老龄科学为脉络、公共管理为工具”的跨学科课程体系,融合社会工作、老年学、公共政策、智能技术四大知识模块,培养学生兼具服务精细化能力、组织治理能力、政策倡导能力等,可胜任养老机构运营总监、智慧养老产品经理等复合型岗位,实现从“单一技能执行者”向“资源整合决策者”的角色跃迁。

学生荣获中国社会工作大学生论坛征文三等奖

三、师资力量

社会工作(老龄事业发展与产业管理)依托北京城市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健康社会工作方向开办,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实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80%以上教师拥有丰富的行业经历。同时,还有来自人才培养联盟的优秀行业导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教研团队在课题研究、论文发表、专著、教材出版等方面成果丰富,曾被北京市评为“优秀教研团队”。此外,教师们通过大量实践研究,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咨询报告、行业标准,被市政府各委办局、重要行业协会采用。

四、科研与社会服务情况

在科研方面,师资团队聚焦老年健康、长期照护、智慧养老、医养结合等前沿领域,主持或参与了多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出版多部专著教材,参与相关行业标准研制,部分成果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教师团队多次获评“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优秀教研团队”,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咨询报告多次获国务院及北京市相关委办局批示采纳,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社会服务方面,与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老龄产业协会、多家医养结合机构及智慧养老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承接政府委托项目与横向课题,开展社区养老服务需求调研、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估、老年心理健康促进等项目。依托“双导师制”与实习实践基地,师生团队深入街道社区、养老机构开展实务服务与政策倡导。专业还持续在京津冀地区提供从业人员培训与督导,累计培训4000余人次,推动基层养老服务能力提升,为三地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师生团队赴澳门玛大肋纳安老院参访学习

五、就业前景

随着银发经济持续升温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市场对既懂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又具备老龄政策解读能力与项目管理经验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北京市作为首善之区,政策资源丰富、产教融合深入,为本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与发展空间。毕业生可在政府部门、养老机构、保险机构、智慧养老科技企业、社会组织等担任高级管理、项目策划、政策研究、服务督导等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