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指南
首页 > 正文
培养特色
供稿单位:招生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30日 14:50 文章阅读数:

一、政校行深度融合,共建“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联盟

学校各硕士专业学位紧跟社会需求,联合本专业相关政府部门、行业机构、企业及研究机构,共同建立人才培养联盟,从培养目标、招生入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习、毕业论文等各环节闭环合作,形成了研究生“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与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合作建立“北京市社会建设研究院”;与北京市人民政府信访办公室合作成立“中国信访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合作成立“中国城市研究中心”;与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成立“首都城市治理与综合执法研究所”,并获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研究基地”;与中国中药有限公司、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等合作培养中药新药研发人才;与北京工美集团、扬州工美集团、中国曲艺家协会等单位合作,采用“现代师徒制”的教学方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项目。研究生专业依托丰富的研究中心(所、基地)平台,与行业部门开展相关领域问题研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多导师共育,培养知行合一的应用型人才

经过多年积累,我校研究生导师队伍整体上年龄结构合理、成果丰厚、行业实践经验丰富。导师组通过主持参与大量国家级、省部级纵向课题,政府、协会及企业的横向委托项目等,产生大批应用型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大部分导师受聘为政府部门的咨询专家、行业顾问,是教学和实践经验均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为培养研究生提供坚实理论与实践保障。各专业根据不同需求,实施导师组制度,分别由学术导师、行业导师、成长导师、师承导师等不同组合构成,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指导学生成长成才。此外,学校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权威专家、专业顾问及督导团队组成指导专家组,通过系列讲座、学术沙龙、小型研讨会、课题研究等形式,为硕士研究生提供理论指导和学术发展支持。

三、两系统并行,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交互螺旋提升

一方面,学校严格执行各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相关要求,另一方面,学校重视学生的实习实践。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理论付诸实践的平台,学校专门设立了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并提供实践创新平台,每年拿出专项经费支持研究生开展应用型科创项目,利用我校中药与生物技术实验中心(北京市级实验示范中心)、北京3D打印研究院、社会工作文献信息中心与实验室、公共管理参与式教学实践中心、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表演艺术实训教学中心、艺术设计实训教学中心、现代传播实训教学中心,以及我校国家级、北京市级、校级百余家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等,助力研究生理论与实践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