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北京城市学院:为“非遗”传承添砖加瓦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07日 15:20

(本文转载自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

漆艺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一种艺术媒介,中国传统的漆工艺因历史背景、南北气候、地域的工艺美术发展状态不同,而形成了各地市独具特色的传统技艺,如北京金漆镶嵌、福州脱胎漆艺、山西平遥推光漆、湖北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等,都各具风采。

▲点击播放  2020年漆艺研修班精彩视频

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漆艺’研修班”在北京城市学院开班,来自北京、河北、山西、福建、湖北的20名从事漆艺制作和经营管理的代表性学员正式入学,接受了为期一个月的脱产培训。

北京城市学院2012年开始设置工艺美术专业,是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恢复工艺美术专业后,北京市首家获得批准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高校。2018年,学院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参与院校名单”,成为北京市9所“研培计划”参与院校之一。

开展研培工作以来,学院将非遗研培与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助力精准扶贫;注重帮助非遗传承人群解决发展难题,拓展应用空间,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授人以渔”,增强脱贫致富本领

“去年和今年举办的玉雕、漆艺研修班,我们先后向北京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的河北曲阳县与湖北竹溪县进行了定向招生。”北京城市学院非遗研培项目负责人、工艺美术系主任陈秋荣说。

undefined

研修班学员在认真制作漆艺作品

据了解,在学院2020年漆艺研修班的20名学员中,有一半是来自竹溪县。

竹溪县是秦巴山片区重点贫困县,通过 “生漆产业复兴、传统漆艺振兴”非遗精准扶贫项目与北京市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在北京城市学院,记者见到了来自湖北竹溪县的学员王磊,他所在的村子——竹溪县汇湾镇土地梁村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刚刚结束30天非遗研修课程的他,收获满满。

“家乡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只剩老年人和孩子留守在村子里,村庄大部分的土地流转,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无法为村镇增收。”作为村支部书记,王磊最担心的就是外出务工的村民返乡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undefined

王磊(左一)与其他学员交流探讨

没有支柱性的产业,贫困村的帽子就一直摘不掉。王磊表示,“好在竹溪是全国生漆主产县,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我们可以将大漆技艺普及全村,让村民通过自己的能力增收致富。”

此次研修班的学习经历对于王磊来说,意义非同小可。“没想到我能进步这么大。”他说,研修班不仅在实践层面给予了详细具体的指导,还在理论、思想层面,尤其是产学研相结合的思维上给予了他深刻的启迪。

“回到家乡,我会把从这里学到的技艺和创意带给村民,邀请专业的设计师为村民讲课和设计产品,把村民培养成专业的手艺人,负责各个环节的生产,形成闭环产业链,让非遗助力精准扶贫。”

据悉,自承办“研培计划”以来,北京城市学院已连续开展非遗研修班3期,累计培训学员60人。


解决工艺难题,推动非遗向产业化转变

据陈秋荣介绍,今年的漆艺研修课程主要围绕“技艺、设计、产业”三大板块的内容开展。

在他看来,漆艺的传承发展不仅要打破区域间的技艺壁垒,还要结合不同的材质进行融合创新,与现代生活需求实现有效对接,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升产品品质,以丰富的题材、样式、功能、类别等延伸手工艺产业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将漆与陶融合并创作出成品是本期漆艺研修班的重要内容。”据了解,设计、制作出各不少于5件漆、陶工艺相结合的餐盘和筷子架,是每位研修学员毕业前必交的“答卷”。陈秋荣表示,“这需要做很多方面的技术处理,比如解决干燥问题。”

undefined

陈秋荣为学员们做指导示范

同时拥有漆艺博士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身份的陈秋荣,还是本期课程的主讲教师之一。他根据文献资料和数十年的实践经验,让原本需要30多个小时解决干燥问题的漆陶作品,仅用1个多小时就得以完成。

undefined

研修学员陈少彬

来自福建的学员陈少彬通过此次研修培训受益匪浅,“研修班的学习让我在技艺上精进不少。”他表示,以往的大漆产品大都以木作为胚底,上色难度较小,制作手法也较为容易。而这次的学习则是以陶为基底,让产品的质感大大提升。他希望回去后把最前沿的手艺融入到公司产品的开发中,将技艺与产业结合,创新思维进行研发,学为“商用”,进一步打开公司产品销路。


名师带徒,让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在专业化非遗人才培养上,北京城市学院探索出了一条较为成熟的道路,不仅将景泰蓝、花丝镶嵌、玉雕、雕漆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引入课堂、转化为课程,还特邀李春珂、刘红立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建立了包含漆艺、木工艺、玉石雕等10间特色工作室,采用校内教授、名校毕业的优秀教师队伍和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学模式,走出传统工艺美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之路。

目前学校已与中国工美集团、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扬州工美集团、曲阳雕塑文化产业园等工艺美术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并与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北京燕京八绝协会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大师工作室引领,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助力学校非遗专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