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三十周年



记海大老财务严春荣老师

  

王育、程丽丽、缪温勃、李娜、王梦丹、屠子伊

正是蝉鸣渐起,早晨的阳光并不耀眼灼热,走进这个安详的小区,随处可见老人怀抱儿孙、颐养天年。绿竹斑影下的曲径通幽,一股慢节奏的生活气息简直要把我们融化。

我们要拜访的严春荣老师就生活在这里。严老师1984-1987年,任海淀走读大学财务出纳,时年已60岁,为海淀走读大学建校之初的建设做出至关重要的贡献。严春荣老师曾是北京城市学院 这“第一民办大学”的第一任财务会计人员。那时候的学校还叫做海淀走读大学,当时已有六十多岁的严奶奶就是在初建“海大”时,应傅正泰校长的邀请返聘在校财务处工作。

“来来,快进屋,外面天气热吧。”还没有到访之前,想象中八十多岁的老人应该步履蹒跚了。严奶奶打破了我们的想象,矍铄精神、瘦小干练、操着南方口音的小老太太,就像自家奶奶般亲和,让我们自然而然地亲近她。

“挺感谢你们,天气又热路还挺远的,看到大家也不容易。”我们一行人刚在柔软舒适的大沙发上坐下,严老师用夹带着绵软南方口音的话语再次表达了对我们前来看望的感激。对这本就理所应当的事,还真弄得我们这几个年轻人有些不好意思了。而今88高龄的严奶奶,在见到我们之后表现出来的热情和健朗,让大家倍感亲切。

轮子里转出来的校舍

面对慈祥温和的严奶奶,我们不由得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是什么支撑着严老师,在花甲之年,拿着不高的工资,出来做这么一份辛苦的工作呢?

“是文革对我的刺激,看着文革的盲目批斗对文人们的伤害造成国家发展的断层,我的内心里是支持傅校长自己办学的这种做法的。所以我就答应了傅校长的热情邀请,到海淀走读大学做财务方面的工作。也算是顺应时代吧!”文化大革命时期,确实有很多让人心寒的事情,但也坚定了老人们为国家做贡献,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的想法,像严老师这样的一批老教师,也答应了学校的邀请,继续浇灌祖国新一代的成长。

海淀走读大学的创建,是在众位创始人的努力下,白手起家,借钱借校舍借教师开办起来得。严奶奶不由自主地回忆起了学校一路走来的发展:“那时四人帮下台以后,傅正泰老师就想办这么个学校,便对我说请我来帮个忙,我说好,谁知这一帮就是帮着建一个大学。“头一次办学没钱、没人、没地、更没经验,但我印象最深也是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老师们的干劲都很大,敢想、敢干、敢做,很努力也很吃苦。当时好不容易借了五万块,就全都用来准备买书、还有老师的工资,这最难的地方就是钱不能随便花。用钱的地方很多,要出力的地方也很多。那时学校也没有汽车,老师们全都骑车到处转,找地方,找教材,我一个女同志也不例外。可真是一穷二白,白手起家。好在学校办的专业还都不错,都是些好找工作的专业,学校教务抓得紧,学生们出来也很受欢迎……” 在严老师的描述下,我们仿佛看到了炎炎烈日下,一个个花甲老人骑着自行车,千辛万苦地在海淀区寻找校舍的身影。建校的艰辛不是现在的我们所能想象的,像严老师这样的工作,还包含了教务和后勤等。

“工资低是低,当时我们也不嫌少啊。”严奶奶自豪地告诉我们,她参与了学校成立的全过程。“那时候我骑着自行车,跟着傅校长他们一起跑遍了整个海淀区找校舍,最后我们找到了当时的成府小学,只有五个教室,没办法只能这样了,就定下最初的学校了。当时的我们,真的是一穷二白,连学校,都是骑着自行车一圈圈转出来的。”

“我没学过会计,做这份工作,是因为爱这个学校”

“我没学过会计,”听到这里我们愣了一下,“做这份工作,是因为爱这个学校。”在严奶奶的自白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花甲老人对祖国的满腔热血,为国家建设输送人才事业的一片热心。

说起与会计这份职业的缘分,我们还听严老师说起年轻的时候,路过杭州,组织硬要她留在那里做会计。“我就哭!”严老师乐呵呵地说,“我不会做会计,也不想留在那里,所以就跑回来了,那时候还是个小姑娘呢。”说起年轻时的趣事,严老师显得容光焕发,一下子声音也高亢起来,激起一片笑声。真性情,也许也是严老师能够无私奉献自己的力量和成为大伙都爱戴的原因之一吧。

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严奶奶管起账来一点儿不含糊。学校刚刚起步,资金少投入多,钱怎么花就成了就关键的问题。“首要任务就是严格按照领导的指示,监督协助,并努力把钱花在最紧要处。”抓重点、思路清,严奶奶海大初创最困难时期就是秉持着这个原则成为校长的好助手,学校的好管家的。

回忆起与战友们一起奋斗的日子,严奶奶的话也渐渐多了起来,脸上的笑容也堆积更灿烂。马步先马老师,当时与严老师一起在为学校的财务部门工作,“马老师是一个特别认真负责的人,我不是专门做会计的工作的,幸好有马老师帮忙,我才能做好这份工作。”

谈起一起奋斗的老教务郭宝年老师,严老师的语气充满了敬佩,“郭老师我记得,他非常有能力,那时候他做教务工作,整个学校被他打理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大家都很佩服他。你们一定要帮我带去我的问候呀!”

离开学校快二十年了,严奶奶依然非常清楚地记得当年学校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想着、念着、牵挂着,当年一起辛苦创业艰苦奋斗过的老战友们。

“学生有需要,家长有需要,国家有需要”

“看到海淀走读大学发展到现在的城市学院,我很高兴。”严奶奶的脸上洋溢着笑容,“88年就有皇后店校区,01年就有廊坊校区,这些我都知道。”说起学校的发展和变化,严奶奶如数家珍般,言语间透着骄傲自豪,更透着一份浓浓的情绪,我们知道,那是因投入而关注,因关注而爱护的感情。其实,当学校在中关村的主校区建成后,严春荣奶奶就和当年一起创办学校的其它老师们回去见证过。在他们的合影中,每个人脸颊间都透露着开心与欣慰。

她对我们说:“当时,学生有需要,家长有需要,国家有需要,建成这所学校也是为国家教育出了一把力。我们一心一意把学办好,学校教育抓得紧,就连老师们的监考都要特别的认真。现在学校发展的很快,也越办越好,成了正式的大学,设施齐备了,已经不像当年。学校变得这么大了,我心里是很高兴的,虽然我们干的时间不长,但是还有许多后来的老师和最早创办学校的老师们都是一

条心,有力出力,想尽办法只为培养学生。现在就靠着这些接班人在努力办学,不然学校怎么能越办越好呢?”

幸福的“小女人”

在我们交谈的过程中,严奶奶的老伴儿也一直坐在她的旁边,虽然默默不语,但是听着严奶奶“侃侃而谈”起那些日子,这位满头银发的爷爷似乎也颇有感触。他时而会开怀的笑笑,时而又会赞许的点点头。看着这对老人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相濡以沫,听着当年的那份不容易,我突然感觉,或许这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天的无言陪伴就是这夫妻间相处的真谛。从年轻时的相识、相知、相恋,再到中年时的相互鼓励、相互支持,最后迎来这老年时的搀扶与呵护。回过头来想想,在一起一步一步走来的日子里,或许就连克服困难和忍受艰苦的滋味也都是甜蜜的,是幸福的吧。

临走之时,严老师仍坚持要送我们一程,推辞不去,只好惭愧接受,严奶奶顶着太阳的燥热,执意地把我们送到了小区门口。当我们一行人临走时,她还是依旧灿烂的微笑着感谢我们的到访,并且同我们一个一个地握了手。相信当所有人面对着这样的老人时,都会感觉除了喜欢,便还是喜欢。她还不忘告诉我们:“现在的你们很幸福,应该好好学习。”严老师的精神面貌,稳健的脚步,无一不体现着她的健康硬朗。

至今还会有许多年轻的学校老师会时不时的前来看望,因为严奶奶依然心系学校,情念学校。如今的严奶奶,为人依旧耿直善良,性格也依旧爽朗,只是少了那份工作时的精炼。而在爱人和孩子们面前,严奶奶则更像是一位幸福的“小女人”,她乐观而又平和的来面对耄耋之年的每一天。她会在天气好的时候出门散散步,享受着阳光带来的温暖;她也会在心情好的时候浇浇花草,欣赏着一屡屡清新的芬芳;她还会在家人团聚在一起时尽情欢笑,感受着家庭生活创造出的和谐音符。

直到1993年,严老师才真正意义上退休了,原因是喜抱孙子,上了年纪的老人也本该颐养天年。如今的严老师与老伴和女儿生活在一起,也是幸福安乐的晚年,幸福美满的家庭,平静温馨的生活,这样的日子,是最完美的了吧。

海大第一任财务严春荣老师,我们的严奶奶,因一个善心结缘一群人,成就一份事业。在北京城市学院就读的我们则是幸福地享受并见证这份耕耘的后辈。卞之琳《断章》诗说“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严奶奶看我们,我们看严奶奶,就如这首诗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