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培”自考二十三年

   

大学城校区副主任、原高教自考学部副主任 李瑾

(一)培训的起点

我是1989年7月来到海淀走读大学工作的,至今已有二十五年的时间。

记得到海大报到的那天,天下着小雨,我骑了40多分钟的自行车来到位于地质附中院内的海大理工学院,原海大常务副校长、理工学院院长陈宝瑜教授在他那窄小、简朴的办公室热情地接待了我,对于一个刚刚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人”,能够受到校长的接待,我受宠若惊,心里很是忐忑。陈校长简要地向我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然后对我说:“目前学校在办学中遇到了困难,因为办学硬件不足,在国家治理整顿民办大学的过程中,受到了‘黄牌警告’,招生名额也给减半,为了度过难关,学校要尝试拓宽现有的办学形式,你就到刚刚成立的培训部工作。” 当初培训部加上我总共只有三个人。就这样,我与海大的培训教育结缘,一干就是二十三年。

(二)峥嵘岁月

万事开头难。1990年7月,我们租借了北医三院南侧塔院小学一层的几间教室作为培训部的招生办学场地,由此拉开了海大高教自考招生的序幕。当时办学条件相对简陋,办公室里没有电扇,电话也还没有安装上,虽然整个暑假一天都没有休息,非常辛苦地招生、宣传,但仅仅招收了一个财务会计专业、23名学生,陈校长亲自给自考第一班23名同学上的入学教育第一课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榜上无名、脚下有路,海大培训部与同学们一道‘自强、自立、团结、竞争’,在同学们实现自己大学梦的同时,学到实用的本领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添砖加瓦”。陈校长那铿锵的话语打动了在座的23名学生,也定位了海大培训部(以下简称“海培”)随后二十三年发展的基调。

到了1996年,“海培”用了六年的时间发展为招生上千,在校生近三千人,办学上了规模,这是培训的成长期,也是“海培”健康发展时期;这之后,借98年高校扩招之势,“海培”99年招生上了两千人的台阶,2000年招生超过三千人,2003年招生超过四千人,在校生人数更达到近万人,培训办学也在2003年达到顶峰。2004年之后,“海培”每年招生人数都稳定在1500人左右的规模,直到2010年不再招生为止,二十多年间,“海培”的办学规模一直在北京地区稳居前列,同时还跻身国内招生规模最大的全日制民办高校行列。海大培训抓住了基于我国特定时期、特有国情出现的一个独具特点的办学的契机,走过一段峥嵘办学岁月,是海大办学发展之大树的一个精彩分枝。

(三)海大培训的魂

在二十三年的自考办学岁月中,“海培”沉淀出诸多有内涵、有影响、值得骄傲的自考教育思想。“海培”在学部创始人、陈宝瑜教授的引领下,主动地把理论研究与办学实践探索紧密地结合起来,从2000年到2010年,集中而连续做了五个研究课题,出版了四部在自考助学领域有较大影响的专著:2003年出版的《宽进严出教育的学校管理》,在2005年被评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自考分会唯一一部一等奖理论专著;2006年出版了面对全日制高自考助学教育的德育补充教材《自考大学生德育必读》;2008年出版的《高等自学考试教育论》,受到了自考学会专家鉴定组的高度评价。鉴定评语写到:这是全国第一部系统研究社会助学教育的专著,它填补了社会助学教育的空缺;2010年又出版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深化改革与发展研究》。“海培”这么用心地开展助学教育课题研究,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为了把高自考助学办成培养多样化、职业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海培”在助学实践中进行了“八大教育改革探索工程”,即:(1)积极推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大力引进高职双证书专业和行业委托开考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2)实施“因材施教,多路育人”的施教方针,解决大众化、多样化宽进生源的育人成才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类培养。(3)加强过程教育和实训。在学习过程中加强过程管理,强化量化考核,在校内考试中把过程成绩按30%的权重反映到学生学习的总成绩中,调动了学生平时努力学习、提高学习质量的积极性。(4)构建助学德育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5)试办小学期,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增强就业能力。(6)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实行综合素质量化考评。(7)为每一名毕业生建立“两证一档”的考核与毕业总评。(8)持久地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活动。

所有这些改革、所有这些孜孜不倦地探索,在其它民办助学院校中是少有先例的。海大自考办学的大门虽然慢慢地关上了,但从她的办学实践中孕育与催生的办学思想,会长久地影响后来者,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四)骄傲的荣誉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海培”在全国自考助学院校中始终处于领先位置,在她二十三年的自考办学历程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荣誉。

1997年,“海培”成立本科部,在北京市民办大学建立本科部,“海培”是第一家。

2000年,“海培”建立“自考助学督导与研究室”,这是全国助学院校建立的第一个“督导与研究室”;同年10月在北京市纪念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二十周年的大会上,“海培”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助学单位”称号。

2005年第二次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助学单位”称号。

2008年,“海培”被国家考试中心选定为全国领先进行综合改革试点的三个助学单位之一。

2009年,“工艺美术”专业被北京教育评估院评为北京市民办培训机构“特色专业”。

(五)可敬的教师队伍

只有在逆境中才能透视到“海培“教师队伍的美德。由于普通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应届高中毕业生的生源急剧减少,学校领导审时度势,暂停高自考招生。“海培”在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间,用197位即将要自谋生路的专职教工,安全地、保质保量地送走5000多名在校生,这似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海培”教职员工顾大局、讲团结、讲风格,老师们的职业操守让人肃然起敬,你能看到他们完美地站好最后一班岗,一棒接一棒圆满地送走最后一名学生,整理封存好四万多名自考毕业生的档案。

“海培”教师的调整与再就业是在和风细雨中完成的,没有世俗的矛盾,多的是理解与宽容。培训的老师是强者,你能看到他们坦然地面对调整,潇洒地面对生存的新挑战;培训的老师高风亮节,你能感到他们把方便让给学校,把困难留给自己;培训的老师人格高尚、古道热肠,你能看到他们帮助同事找工作乐此不彼;培训的老师才华横溢,在新的岗位上闪光就是明证;“海培”的老师们用行动演绎了一种无法言状的“美”,“海培”的教职工队伍是一支你能感知的最可敬的队伍。

(六)培训之后的思考

见证了“海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盛到衰,回头看,我的感悟良多。 作为城市学院下属的一个计划外办高自考教育的部门,二十多年前,在芊芊学子求学无门时,它是高教的一片自由的绿洲。但一直以来,“海培”的硬伤是学生的学籍无名无份,学生入校后还要经历一门门的国家考试,客观地讲高自考教育在2005年后对大多数学生越来越没有吸引力,是个不得不的选择,学部的生存链也非常脆弱,国家高教政策的细微变化都对我们的办学影响巨大。特别地当1998年之后,随着高校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迎来大的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在这种大环境下,学部没有求变,而是一直固守着自考办学模式,没能借壳或借势完成转型,消除培训固有的硬伤;虽说当时也积极尝试创办业余短期培训教育和探索国际教育合作,但都没有深入进去、做实、做出成效。所以,研究理解国家教育宏观政策且能因势利导,是民办高校创百年基业的基石。

另外,培训发展的另一个导向或杠杆,是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需求,二十多年前我国百废待兴,对各类专业人才都非常饥渴,家庭对教育的投入有看得见的回报,所以当时,培训自考的教学形式容易得到社会的首肯;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旧有的培训模式造就的人才,越来越不被社会倚重,所以,二十年没擦亮品牌的培训自考,势必被社会边缘化。百年“北大”不是一天造就的,但一个不是每一天都用心创造卓越的大学,永远不能成为“北大”。

所以说,在办学过程中,需要研究办学规律,科学地、高瞻远瞩地布局;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未雨绸缪,树立危机意识,在不断向高层次追求中求生存,在不断创新中求发展,才会立于不败之地。更近一步而言,当办学能一点一滴助推民族强盛,能够在物质和精神文明中引领社会进步时,我们的办学才会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才有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