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参考报】北京城市学院二十年成就辉煌

“时代要求我们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使命。我们将继承和发扬改革探索、勤奋进取、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精神,大力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开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新局面。我们的事业无比光荣,我们的事业大有前途……”

掌声又一次在人民大会堂响起。

北京城市学院(原海淀走读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傅正泰向前来参加祝贺的领导、专家、教师、家长代表和历届校友挥手致意:“感谢大家20年来对北京城市学院的支持,感谢社会各界对北京城市学院的关心和爱护。北京城市学院将以更大的努力和更好的成绩回报大家,回报社会……”

1984年8月,清华大学傅正泰教授创办的海淀走读大学招收第一批学生,率先成为我国国家承认学历的民办大学。经过20年发展,该校已拥有12个学院,112个本专科专业,在校学生28000人,学校拥有教授、副教授、讲师等各级各类专业教师500多名,清华北大等兼职教师1700人,25万平方米校舍,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价值7000多万元。他们开创总结出的“国家承认学历,学生自费上学,不包分配,学校民办公助,以学养学,面向市场,自主办学” 的办学体制新模式,为我国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树立了成功范例。

学校在探索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和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绩与重要经验,受到有关领导、教育部门、北京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在国际民办教育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北京城市学院开创了我国具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等教育的先河

傅正泰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到处都在恢复建设,到处需要人才。然而,最缺的也是人才。

1982年秋天,北京海淀区人代会。时任清华大学力学教研组教学副主任的傅正泰教授,应时代所需,急祖国所急,毅然提出创办一所民办大学,解决我国人才紧缺的问题。他倡议,在北大、清华、人大等众多高校所在的海淀区中关村地区,利用高科技文化密集的特殊条件创办一所新型大学,得到北大、清华、人大三校领导和海淀区委、区政府同意并大力支持。1984年3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同意试办海淀走读大学。同年8月,海大招收第一届8个专业、282名学生,9月20日举行了开学典礼。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民办高校在中国成立了!

海淀走读大学自1984年建校以来,在国家教育部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政策支持下,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办学体系,建立健全了学校的决策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党、团、工会组织体系,教育形式、学科门类和教学组织管理体系,经费来源渠道和资产、财务管理体系,使学校走上了健康向上、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海大鲜明的办学特色,良好的教学效果,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办学业绩,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得到有关领导的多次充分肯定和表扬。北京市委、市政府把海大誉为“北京市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2002年7月海大被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在北京和全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中,海大已成为典范和旗帜,对北京和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向优质、规范目标迈进,发挥着示范性作用。

海大在20年的办学实践中,不仅取得了重大成绩,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而且在校园面积、校舍建筑、师资队伍、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办学条件方面,已经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本科学历教育的办学标准。2002年1月10日,在《关于申请批准海淀走读大学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函》中写道:“海大的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已经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本科学历教育的办学标准,为鼓励与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满足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现申请批准海淀走读大学实施本科学历教育。”

2003年4月16日,国家教育部门正式发出《关于同意建立北京城市学院的通知》,决定撤销海淀走读大学的建制,在海淀走读大学的基础上成立北京城市学院。并明确规定,北京城市学院系民办的本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由北京市行政教育部门负责管理;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同时可举办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计划内全日制在校生规模首次就定为1.4万人。

海淀走读大学升格为本科,并更名为北京城市学院,是海淀走读大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她完成了专科时期的历史使命,其发展历史进入了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新时期,今后还将向更高水平迈进。

北京城市学院已发展成为28000人的办学规模

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经过20年的努力,北京城市学院从租用小学校舍上课,到今天已建有5个校区,总面积达500余亩,校舍面积达到25万余平方米,并建有学生公寓、体育馆和计算中心。在资产上,从创建时借5万元起家创业,到现在固定资产总值已达到4亿多元。在教学设施上,学校创建时是一无所有,而今的北京城市学院已有3个标准运动场、2座体育馆、10个篮球场,实习、实训场所60多个,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和专业教室70多个,阅览室10个、电子阅览室 3个,50多万册图书,3000多台计算机。校园绿化成荫,网络配套齐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院拥有2266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1923名专任教师中5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或硕士、博士学位;兼任教师队伍相对稳定,多为来自周边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教师和生产、建设、管理一线卓有成绩的实践专家,其中不少是知名权威人士。

2004年全日制在校学生达到28000余人。其中计划内学生17531人,计划外国家自学考试助学班学生10000多人。2004年计划内招收全日制大学生7144人,居北京高校前列,占北京地区录取总人数的近1/10。

北京城市学院开创了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

北京城市学院不仅始终以坚韧的改革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探索着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办学机制,而且他们还坚持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他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专业设置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了支持首都经济发展,1996年后,他们相继成立了信息学院、计算机软件工程学院、生物工程技术学院,通过改造旧专业,增设新专业,在质和量两方面大大加强高新技术方面的专业设置,毕业生很受社会欢迎。2000年,他们又增设了信息安全、互联网信息处理、科技成果转让等专业。为支持首都发展现代制造业,他们于2002年又开设了纳米技术、微电子技术等新专业。2004年,他们又在现代传播方面设置了许多专业。现在,该校的高新技术专业约占专业总数的三分之一。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各方面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北京城市学院在专业设置上特别注意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根据国家政策扶持和拉动的重点领域来设置专业。二是根据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在各方面发展的特殊需要来设置专业。学院研究发达国家和地区当前的就业走向,把握几年后首都应用型人才的新需求,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与经济发展,拓宽了办学思路和空间。

充分明确专业设置的职业针对性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必须充分明确其专业设置的职业针对性,所设置的专业,在名称上可以与普通高校相同,但因职业针对性不同,其培养的目标则是不同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只有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才能培养出的优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例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城市学院都有生物工程专业,但清华、北大主要培养理论型、开发型人才,北京城市学院则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实验型人才。

全国有多所高校都设有信息安全专业,但大多侧重于应用密码学,培养研发人才。而北京城市学院培养的目标则是能利用已有的信息安全产品,组合集成、维护管理,形成信息安全系统,以保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信息安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北京城市学院设置的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专业,其培养目标不是外语方面的专门人才,而主要是培养涉外企业的高级办事员。

深入研究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按实际需要制订和执行教学计划

为了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特色,明确努力方向,该校曾以秘书专业作为“麻雀”,做了深入的解剖和分析。发现秘书的工作主要分两方面,即“办事”和“办文”。从“办文”来说,主要是应用文的写作,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中国文学专业有很大不同。至于“办事”方面,作为一个秘书,需要具备较强的办事能力。比如《红楼梦》中的平儿,实际上就是王熙凤的秘书。她很会办事,很有“悟性”,她的能力和素质对管理贾府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肯定地说,这种能力对现代社会也是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就要培养这种能力,即按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来制订教学计划,使学校教育能更加切合社会需要。

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也是高等教育的新发展。

北京城市学院连续六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97%

北京城市学院是民办高等学校,学生的入学成绩较低。但经过学校三年的培养,学生的思想水平、业务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成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因而,毕业生就业率非常高,居北京乃至全国高校的前列。

北京城市学院以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特别注重通过实验、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等环节,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20年来,他们共为国家培养了 1.8万多名合格毕业生、6千多名自考毕业生和3万多名短训生。他们培养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及“实际、实用、实干”的鲜明特色和优点,毕业生初次就业签约率连续四年超过97%。1999年,毕业1001人,初次就业率为97%;2000年,毕业1094人,就业率为 98.3%;2001年,毕业1201人,就业率为99.08%;2002年,毕业2577人,就业率为98.37%;2003年,毕业生3348人,到年底统计就业率达到99.34%;2004年,毕业4022人,就业率达到98.88%。这充分说明,民办高等学校不仅可以办起来,而且可以办好,并能取得很高的教育质量。

学院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高水平的培养质量,使学院成为历年考生报考的热门高校。学院毕业生以“适应能力强,实用本领多,综合素质高”著称于京城各大用人单位,涌现出一大批行业骨干和就业新星。居北京市统计,学院连续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名列首都60多所高校前五名之内。

在大力进行学科建设的同时,北京城市学院十分重视教育研究和科学研究。历年来,师生共发表论文近1200篇,专著110部,在民办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和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其中一些专著、论文获得国家和北京市奖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庆祝北京城市学院成立20周年的日子里,他们面向世界,先后同世界十几个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每年都有学生到有关国家实习交流、学习深造。面向未来,他们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北京城市学院的全体师生将继承和发扬“改革探索,勤奋进取,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校训精神,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与时俱进,再创辉煌,续写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新篇章。

关闭窗口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 邮编:100083
网站管理:网络宣传中心 电子信箱:nic@bcu.edu.cn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Copyright © Bcu.edu.cn 2004-2007.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