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学部举办各类研讨会培养团队协同发展理念

日期:2015-09-28 07:58 点击数:

城建学部举办各类研讨会培养团队协同发展理念,提高协作能力,思考自身定位

2015年9月7-9日,城建学部全体专职教师在中关村校区教一楼413会议室、405会议室召开各类研讨会,大会由学部主任冯秀娟主持,讨论的内容从学科建设到科学研究,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从校内实验室建设到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等。三天的会议,充分体现和反映老师的工作态度,绝大多数的老师对工作持有积极认真和负责任的态度。通过各位老师的工作汇报,反映出老师们在假期里也在持续工作,不仅认真完成专业(顶岗)实习检查,还认真修改课程教学大纲,研究实验室建设中各学科的协同性和共融性等。通过这次会议的召开,让老师们体会到教学互动交流的重要性,交叉学科课程不同专业教师教授改革的必要性,实验室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科学研究中平时积累的重要性等,从而让教师们思考自身的发展,新常态下如何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

一、适应市场需求,加大人才技能培养,开展交叉学科课程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研讨会主要是讨论城建类各专业不同方向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每门课程的讲授内容,考核方式以及教学大纲的修订。随着市场对人才由专一型向交叉型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城建学部于2015年上半年,依据社会和行业调研,对学部原有的7个专业12个方向进行调整,调整为6个专业7个方向,新学期伊始,开始对教学大纲进行新一轮的修订。在各位老师的努力,本次共完成122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修订,考核方式及内容的改革。有些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到多个学科,如《水工程施工》这门课程,为保证教学质量,前面涉及到土建施工部分就由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承担,涉及到给排水管网和设备施工的由给排水专业的教师承担。通过全学部教师参与讨论各专业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与考核内容,让老师们更清楚各门课程重点讲授哪些内容及技能,从而更好的指导教材的选定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保证课时的有效性。

二、抓好专业(顶岗)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发挥社会力量,强化学生技能培养

专业(顶岗)实习中期汇报及毕业论文(设计)汇报会,教务处杨艳琼和张惠玲老师到会听取汇报,并给予指导。主要听取各专业学生专业(顶岗)实习的安排及第一个月的实习检查情况,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老师落实和题目确定情况。大会分为二个部分,先是各学科群主要负责人对本学科学生实习的总的情况进行汇报,然后再由负责人针对自己负责的班级每个学生实习与检查情况进行汇报。

城建学部12级本科、13级专科,共21个班,744人参加了专业实习,学校共落实集中实习单位112个。截止8月31日,城建学部已经完成了两轮非现场检查以及一次现场巡视检查。为了更有效地跟踪学生实践情况,老师们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检查,包括电话、QQ以及视频等,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及持续跟踪。第一轮现场巡视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已经适应实习岗位,融入实习单位的工作氛围。绝大多数实习单位对学生很负责任并对我校实习生表示肯定。针对顶岗实习过程,不负责单位或不符合人才技能培养的岗位,学部决定撤回学生,更换单位或岗位。

城建学部12级本科生共566人已全部完成了毕业论文(设计)开题,其中70%来自于工程实际项目。在专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过程中均采用学校专职教师与外聘行业指导教师的“双导师”制度。

三、以教师发展为本,思考自身定位,如何开展基金项目申请

作为高校的教师,承担着2个方面的基本职责,一是教学,是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二是科研,是考核教师科学研究的能力。二者是相辅相承的,教学离不开市场,市场离不开科研。基础研究是教师获取研究经费的一个重要途径,学部主任冯秀娟教授以本人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为例,详细讲解了基金申请书的撰写注意事项,强调首先要具备科学素养,研读研究领域的大量国内外文献,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实验室开展初期研究,探索观点及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基金项目申请的成功关键在于研究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或是行业需要,有没有前期的研究积累,团队是否稳定,技术路线是否可行等。

最后,冯秀娟教授结合学部专业特色,提出了跨学科申请的优势及资源整合,并指定负责人,思考并撰写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联合资助项目申请书,引导学部一批教师博士或副教授如何发挥自己的科研优势,老教师如何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及团队成员骨干作用,组建教科研团队,提高学部的团队协作能力,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及科研素养。

四、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培养协同发展理念,提升实验室建设水平,论证实验室建设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基于学校新校区的规划与建设发展,结合学校对城建学部实验室的投入资金量,城建学部召开了实验室建设研讨会。会上提出了实验室方面的建设思路,要求首先满足本科教学需求;购置高端设备,满足科研需求和承担社会服务功能,从而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实验室建设必须具有超前性及可持续性。明确了实验室建设的立足点,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为根本;强调实验室学科群功能集合优势,突出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实练性;以京津冀行业调整为导向,构建学科建设平台,兼顾教师自身发展,承接社会服务功能。各教研室负责人对本专业实验室建设内容进行了梳理,并对城市空间虚拟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3S技术中心、建筑构造实验室、土木实验中心、城市环境监测与修复实验中心建设内容,落实情况及其存在问题进行了汇报。尤其是对城市空间虚拟实验室和虚拟仿真实验室之间的软件兼容和技术交互进行了研讨,以及为虚拟仿真实验室多学科应用平台的开发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要求。

通过实验室建设的研讨,让学部的教职工清楚知道自己有哪些平台,能开展哪方面的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如何开展自己的研究,引导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进而实现学校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杨镇木燕路北京城市学院

电话:010-61456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