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14 日至27 日,我校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师生携手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大学孔子学院、圣马力诺大学孔子学院以及意大利、乌兹别克斯坦的合作院校师生,在北京联合举办了2025“行侃北京·京彩非遗”中外青年纪实工作坊系列活动,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活动吸引了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广播电视编导、传播学、西班牙语和英语专业的33 名同学,以及来自墨西哥、意大利、圣马力诺和乌兹别克斯坦的50名留学生共同参与。中外同学们在探访北京非遗文化的过程中,运用影像媒介进行记录,切身感受到北京深厚的非遗文化底蕴与时尚活力。大家用镜头捕捉下属于自己的北京记忆,透过取景框中的画面,展现了中外青年眼中北京的独特魅力。



本次中外青年纪实工作坊活动由我校国际合作办公室与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联合发起,传播系负责整体统筹和活动策划。活动以“行侃北京·京彩非遗” 为主题,带领中外青年探索北京传统文化、追溯历史脉络、感受非遗魅力。
北城中外同学共同组建了4支创作团队,分别深入北京多地探访非遗文化。大家一同走进北京珐琅厂了解景泰蓝工艺,在前门观赏北京皮影戏,在隆福寺体验稻香村京式点心制作,在北城校园亲手制作兔儿爷等非遗手工艺品,通过全方位的观察、体验与感受,大家见证并记录了北京非遗文化的魅力。在丰富的实践创作与文化交流中,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以国际化视角用镜头画面讲述着北京传统非遗故事,深化了中外青年学生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2025“行侃北京·京彩非遗”中外青年纪实工作坊作为“文传中外青年工作坊”的特色活动,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以影像记录为媒介,在为期两周的时间里,中外学生真诚交流,分享各自国家的文化,其乐融融。同学们以独特视角发掘并记录北京非遗文化之美,借助多元新媒体工具,将自己与北京的故事转化为难忘的记忆。这不仅是对非遗文化的深耕厚植,更是对国际视野的拓展延伸。活动让中外友谊跨越语言隔阂,在文化交流中沉淀升华,在不同文化的理解与交融中,向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迈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青春文化力量。

活动心得
这个暑假的中外青年纪实工作坊实践经历像一帧帧鲜活的画面,在我的记忆里不断闪回。作为组长,我带领组员为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拍摄文化体验的过程,让我对“责任”和“跨文化交流”有了更深的理解。最初面对不同专业的组员和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协调拍摄节奏、平衡大家的想法并不容易。我总忐忑于不懂他们的语言,但当我们一起陪留学生学做山楂丸、艾草香片,镜头里他们仔细认真的模样,和组员们忙前忙后调整机位只为拍到她们最有意义画面的身影重叠,此刻我发现,不需要语言,快乐也会传达到我们每一个人心里。当看到最终剪辑的花絮里,留学生举着自己写的“福”字笑靥如花,组员们为一个完美镜头击掌庆祝时,我忽然明白,实践的意义不仅是完成任务,更是在协作中学会包容,在文化碰撞中看见联结。这个夏天,我们不仅记录了文化的相遇,更收获了比镜头更珍贵的成长。
———刘欣然 2023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班

作为北城的学生,和我校留学生一起拍摄北京非遗文化,是一次让我重新认识北京文化的奇妙经历。起初,我担心文化差异会造成隔阂,但当留学生们看到面人张捏出的栩栩如生的小动物时,眼中的惊喜打消了我的顾虑。在景泰蓝工坊,他们对着匠人烧制的蓝釉花瓶连连惊叹,用生硬的中文追问“这抹蓝色是天空的颜色吗”。我一边翻译匠人的讲解,一边惊讶于这些熟悉的非遗技艺,在外国朋友的视角里竟如此充满魔力。拍摄中,留学生们总追着老艺人学招式:学抖空竹时摔了好几次仍笑个不停,学写毛笔字时把“福”字写得歪歪扭扭却宝贝似的收好。这让我明白,非遗不只是技艺,更是跨越语言的桥梁。这次经历让我懂得,传承文化不仅要守护,更要学会用年轻的方式讲述。作为东道主,我为能成为文化纽带而自豪。
———时伟斌 2023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班

我有幸和我校留学生一起游览了北京这座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城市。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化交流的魅力与挑战。在游览故宫、天坛等古迹时,我努力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背后的历史故事,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惊叹,我深感自豪。同时,我也意识到语言和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难题,需要更加耐心和细致地解释。现代北京同样令他们着迷。在前门步行街,他们被琳琅满目的商品和热闹的市井生活所吸引,纷纷拍照留念。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加深了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热爱,也学会了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加灵活应变。这次经历让我认识到,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我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未来,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更多外国朋友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赵博琛 2023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班

在本次中外青年纪实工作坊活动中,我肩负起文化使者的责任,深度参与了与外国同学的沟通协调工作。尤其难忘的,是我牵头策划并组织了以北京非遗美食为主题的文化体验行程。从反复推敲路线、筛选最具代表性的老字号,到现场讲解每一道美食背后的历史与匠心,每一步都力求让留学生们真切触摸到中华饮食文化的温度与厚度。此外,我全程参与了活动视频的拍摄与剪辑任务。从捕捉大家初尝豆汁儿时或惊喜或皱眉的生动表情,到记录墨西哥朋友认真尝试卷烤鸭的专注神情,镜头成为凝固欢笑与惊叹的容器。最终成片里流淌的,不仅是美食的香气,更是文化碰撞的火花。最珍贵的收获,是与墨西哥伙伴们在紧密合作中结下的情谊。策划时的热烈讨论、拍摄间隙互教中文与西班牙语的朗朗笑声、离别时交换信物时的依依不舍——这份基于真诚协作与相互理解的情谊,已成为我心中最温润的印记。
———姚雪 2023级传播学专业2班

很荣幸能跟大家一起参与“行侃北京·京彩非遗”的活动,一起体验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了解皮影戏,留学生们的认真制作让指尖的驴皮影人在灯光下活灵活现,到身穿汉服,在午后的暖阳里定格下与百年园林相映成趣的瞬间。在这过程中,我作为西语的翻译,深深地感受到了留学生们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与热爱,和留学生们一起体验的日子,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字。文化的力量,就藏在这些相视一笑的瞬间里。
———孙戈贤 2023级西语本专业
在本次中外青年纪实工作坊活动中,我作为西语系学生肩负起翻译的责任。从活动开始,我就深知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绝佳契机。在与墨西哥、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的交流中,我用西班牙语和英语为他们深入解读北京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从京剧的华丽唱腔到织染绣的传统纺织技艺,将这些文化的精髓通过我的翻译传递给他们。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参观中国工艺美术馆时,留学生们看到精美的玉雕制品时露出的惊叹与钦佩。从他们专注的眼神和积极的互动中,我感受到他们对北京文化的热爱。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学习语言的决心,也让我深刻意识到,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文化视野,更深刻体会到作为语言学习者的使命与担当。
———李天一 2023级西语本专业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我有幸参与“行侃北京·京彩非遗”中外青年纪实工作坊并担任英语陪同翻译。在为期两周的交流与拍摄中,我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协助外国学生理解非遗项目背后的文化意涵,参与英文采访翻译、现场讲解等工作,让传统文化在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中被更多人真正“听懂”“看见”。从捏制非遗手工艺到记录街头故事,我们用镜头讲述北京,也用心感受彼此。令我意外的是,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传播实践,更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情感旅程。我和来自意大利、墨西哥、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朋友并肩创作,建立了深厚友谊。分别时的一句“Take care and don’t forget Beijing”,至今仍在我脑海中回响。他们的好奇、认真和热情让我更加坚定要成为一名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者。影像会停格,但回忆不会。我相信我们一起看过的胡同晨光、一起记录下的非遗之美,都会成为我们各自人生中最珍贵的北京瞬间。
———刘俊希 2023级英语本专业2班
这个暑假与留学生们共度了两周意义非凡的时光,我们建立了真挚的友谊,共同经历了许多难忘的时刻。我们一起打卡了故宫、长城等标志性景点。游览过程中,留学生们的惊叹与好奇,让我重新发现了这些熟悉的文化符号所蕴含的震撼魅力。而给留学生上中国花灯课的经历尤为特别,当我用英语讲述花灯的历史与寓意,看着他们专注制作的模样,用生涩的中文说着“好漂亮”时,我真切感受到文化无需语言也能共鸣。这次经历让我明白,文化传承不仅是守护,更是以多元视角去讲述、去联结。身为英语专业学生,我很荣幸能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将中国故事传递给更多人。
———赵与琛 2022级英语本专业1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