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雷锋精神 勇救车祸遇险老人 传递社会正能量
2012年12月3日,一幕冬日里温暖的画面在北京街头出现,北京城市学院三名女大学生蒋梦媛、孙怡、刘雪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当代青年的高尚品德。
让我们重温一下那天的情形:12月3日上午10点半,年过八旬的田姓老奶奶蹬三轮车路过广安门桥下时,被拐弯的公交车剐蹭,摔倒在马路上,当即血流满地,情况十分危急。这时3名女大学生路过桥下,看到倒地的老奶奶,立刻抢上前去救助,协助公交司机第一时间将老人送往附近的广安门中医院抢救。挂号,CT检查,手术,医药,一张张收费单递到3名大学生的手中,老奶奶情况危急,容不得拖延等待,学生们毫不犹豫地掏出了身上每一分钱,凑得975元钱先行缴纳了费用,使得老人得到及时救治。在医生和同学们的共同呵护下,老奶奶的神智也逐渐清醒过来,向同学们告知了家属的电话号码,同学们立刻通知到病人的家属。当老奶奶85岁的哥哥赶到后,3名大学生考虑到他的行动也不是很方便,就主动留下来,继续陪同老奶奶,为她缴费、取药、搀扶她去打针、照片子,还不断安慰两位老人。期间,病人和家属多次询问她们姓名,她们都避而不谈,只告诉家属是北京城市学院的大学生,后来从她们3人的对话中,才获悉了她们的姓名。事后,老奶奶及其家属向北京城市学院发来感谢信,对于北京城市学院教育有方,3名大学生见义勇为的精神表示深深地谢意。并希望将她们的先进事迹广为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事后,有记者前来采访这三名学生蒋梦媛、孙怡、刘雪,三名学生讲述了当时的情形和内心感受,认为这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行为表现,在任何时候遇到这样的事情还会伸出热情的双手给以帮助。青春阳光的笑容,朴实无华的语言,自然诚挚的表态,让我们看到金子般闪光的品质,看到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和希望。看到三位同学的事迹,北京城市学院学生自发展开学习活动,互相传诵、转发微博……以学生们喜欢的方式延续着这份感动和温暖,传递正能量。有一位同学这样说: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背景下,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承担青年的责任和使命的活动中,三位同学助人为乐的举动带给我们无限的感动和温暖,更加激发了建设“美丽中国”“美丽校园”的热情、信心和决心。
志愿服务已成为北京城市学院学子校园生活方式
带着对三位同学崇敬的心情,开启寻找美丽心灵的工作。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三位续写校园感动的同学。孙怡、刘雪、蒋梦媛来自一个班级,都是北京城市学院航天城校区2010级银行会计专业学生。翻开三位同学的资料,没有更炫目的东西如市级及以上的奖项,没有重要学生干部的“头衔”,没有豪言壮语……,但她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就是热心并经常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她们表达的共同心声:志愿服务让青春更炫!
孙怡,优秀共青团员,学习成绩优秀,担任副班长,热心为同学服务,班级、宿舍、消防演习中经常看到她为同学们服务的身影。她说: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刘雪,多次获得学习奖学金,热心帮助同学补习功课。周末经常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如参加到爱心人士帮扶的10多位青藏贫困学生的志愿者行列中,参加学校“城市义校”开展的各项志愿服务。她说:作为年轻人只希望自己能实实在在地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周末陪他们谈心,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自理生活,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陪他们过一个愉快的周末,同时陪伴他们快乐成长;蒋梦媛,团结同学,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她说:做志愿者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在校期间,孙怡、刘雪、蒋梦媛曾组织班级同学与西城区温家街社区联谊,定点义务为小区打扫。并自发组成服务小分队,利用休息时间,义务清理公交站牌上的小广告、主动帮助乘客上下车等……。一件件看似普通的小事,她们乐此不疲地坚持着,带给我们的是平凡中的感动。也就不难理解在看到出车祸老人倒地时她们能及时上前救助并送到医院抢救。三位同学说:这样的行为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身边的同学们都在参加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和义工的活动,谁遇到这样的事肯定也会挺身而出的。
三位同学的心灵是美丽的,行为是感人的,在为她们喝彩的同时,引起我们深思的是北京城市学院培养这样的学生典型已有多例。
典型案例一:获得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青团员、联合国卓越志愿者服务奖的熊述娟同学。
灾难面前,挺身而出:2008年5月11日,熊述娟因事回到家乡,不幸经历了5月12日四川地震的全过程,对她来讲这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当她看着往日温暖的家变成了一片废墟,看着昔日的至亲一个个离她远去,看着乡亲们渴望帮助的眼神,看着废墟中一个个顽强的生命,看着解放军官兵们奋力抗战、不休不眠的抢救伤员。她擦去脸上的泪水,不惧连续不断的余震,不怕狂风暴雨投入志愿者的行列。她在震后向党组织递交的思想汇报中写到:“五月十二日这一天,亲爱的爷爷离开了我,家也没有了。五月十三日这一天,对我来说是重生的一天,这一天我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志愿者。面对满目疮痍的家乡,一个个鲜活生命的转瞬即逝,我不禁感叹,生命太脆弱了,但是一个个生命的奇迹又在告诉我,生命是顽强的,看着解放军官兵们不轻易的放弃生命,不轻易地放弃希望。看着前线一个个共产党员不顾自己的小家,日夜奋斗在抗灾前线,我更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作为千千万万受灾群众中的一员,我看到了希望,作为千千万万志愿者中的一员,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尽到一个志愿者的职责。”熊述娟在志愿者工作中繁忙、劳累,风里雨里没时间休息,但她没有退缩,始终战斗在救灾第一线。由于当时的志愿者主要都是高中生,他们地处山区,所以很少有人接触到志愿服务的相关知识。熊述娟就运用在学校老师教授的志愿服务的知识,结合平常在学校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一些相关经验,先后将同学们分为:物资调配组、搬运伤员组、后勤保障组、卫生保障组、心理抚慰组,让同学们各尽其职,为救治伤员,搬运物资等工作,还制定了初步的岗位轮换制度,为有序开展救灾工作打下了重要基础。熊述娟对记者说:“在灾区我们志愿者宁可饿着,也不跟灾民抢一口粮食。志愿者往往一天只吃一顿饭,甚至两天只吃一袋方便面。我们志愿者可以没有钱,但不能吝惜耐心的安慰,温暖的鼓励和关切的眼神。”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的行为得到灾民们的赞许。因在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中突出表现,熊述娟受到胡锦涛主席的亲切慰问和鼓励,先后荣获“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2008年优秀志愿者”,“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青团员”,还获得了“联合国卓越志愿者服务奖”等奖项,
典型案例二:路遇歹徒,英勇搏斗,获得“首都见义勇为好市民”奖项的王意同学。2009年3月,北京城市学院电信学部多媒体专业1班王意同学路遇歹徒持刀抢劫出租车司机,他与歹徒英勇搏斗,光荣负伤,歹徒终被擒获。他因此被提名为2009年度“首都见义勇为好市民”,经评选和公示,最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首都见义勇为好市民”荣誉称号。
典型案例三:平安奥运,勇救遇险群众的奥运志愿者齐磊团队
2008年8月8日14:50,海淀区万泉河路海淀公园附近,一辆丰田车在行驶中突然撞坏路间护栏横穿3个车道,撞上3车后坠入万泉河中。事发当时,来自北京城市学院的大三学生齐磊、谢伯军、魏巍等人正在海淀展览馆门口的志愿者岗亭内值勤。这个岗亭内共有7人,包括6名大学生和1名老师马庆密。北京城市学院师生志愿者随即合力将车内6人救出。其间,2名志愿者受伤。齐磊是北京城市学院艺术学部学生会主席,也是志愿服务站点负责人。齐磊和马老师第一时间跳入河中,与岸边志愿者齐心协力将遇险受困6名群众救出,平安脱险。京华时报等媒体对我校师生志愿者奋勇救助遇险群众脱险的义举进行了深入报道。
典型案例四:“全国铁路春运服务优秀志愿者”贾辰龙同学及全体铁路春运志愿者团队。2009年,贾辰龙作为北京城市学院义工服务学校总会会长开始全面探索志愿服务活动平台和活动载体创新建设。在日常校园学习生活中,他注意到许多外地同学在寒假期间乘火车返乡人数众多,而交谈中他深刻地感受到候车期间同学们焦急的情绪和面对突发困难时的无助。那时,恰好北京市铁路局急需志愿者,并着手招募铁路春运志愿服务团队。贾辰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搭建平台,建立机制,使北京城市学院义工服务学校的志愿者参与一线服务,借此机遇,他第一个在学校团委报名,并积极推动校路对接,在校团委的支持下,2010年1月开始,北京城市学院志愿者走上铁路春运的志愿服务岗位。贾辰龙也连续三年参与铁路春运志愿服务工作,并且率先垂范,不仅在一线完成志愿服务任务,还作为学校义校的总负责人,参与早、中、晚多班次、多站点的志愿者慰问活动,积极沟通学校和铁路局团委,有效保障和推动了北京城市学院铁路春运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正是因为他的前期努力,目前铁路春运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北京城市学院志愿服务的品牌活动,4年中,铁路春运参与人数逐年上升,参与比在全市范围在专项活动中排名前列,接近80%,运作机制、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专项志愿服务已经逐步开始从量的保障转化到质的提升上。
还有近三年来培养的3000名优秀志愿者的美丽行动,几万名志愿者为社会提供230余万小时义务服务......志愿风尚早已在校园内蔚然成势,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在校学生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到底是什么样的土壤和平台培育了大批社会志愿者和学生典型呢?
镜头一:在校生全部为城市义工,以实际行动诠释“北京精神”
北京城市学院现有在校生23000名,全部为注册城市义工。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面向城市现代化事业需要,培养大批能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具备一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积极造就一批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服务等领域内的优秀人才。由此,“北京城市学院义工服务学校”(简称“城市义校”)应运而生,并在学校党委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得到长足的发展。“城市义校”是北京城市学院特有的、影响力最大的志愿服务品牌,已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金品牌项目
城市义校通过有力的制度保障,将全校学生列入志愿服务队伍,把志愿服务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在《学生手册》中明确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完成6学时义工服务,学生在每学期开学注册的同时即登记注册由城市义校统一印制的“大学生义工服务证”,每次完成义工服务后均须接受认证,学期末由城市义校各分校相关负责人对学生的义工服务学时进行统计,并根据《北京城市学院城市义工服务学校评分制度》对志愿者进行考核并评选“义工之星”。一批批的学生成为城市义工,用青春的激情实践着“义工服务”计划并接力传承下去,志愿服务已成为学生的精神时尚,志愿者文化已成为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学校的几万名学生志愿者的足迹覆盖北京的多个城区,活动内容涉及文化志愿服务、关爱“空巢”老人、扶贫帮困、赛会服务、便民惠民、环境保护等。目前,学 校已培育100个志愿服务基地和项目。如建立了北京南站、447公交总站、学院路街道办事处、地坛公园、北海公园、“鸿德家园”孤儿院、四季青敬老院、廊坊敬老院、太阳村、燕京学校、通州东小营村、东堡村等优质志愿服务基地,以及开展铁路春运志愿服务、全国两会志愿服务、中网志愿服务、京交会志愿服务、农民工打工子弟小学支教、圆明园荷花节志愿服务、北京国际旅游节志愿服务、文艺进社区志愿服务、通州“三下乡”志愿服务、孤儿院及敬老院志愿服务等各类优质项目。与此同时,学校各级各类志愿服务团体还积极开展玉树地震物资捐赠、向新疆和田双语字典善款捐赠8万多元等灾害救助及扶贫帮困活动。
学校投入力量培养了一批学生志愿者领袖。事实上,志愿服务活动需要热情,也需要专业。学校以城市义校为依托充分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建立专门培训教室。同时,积极与校外实践基地建立合作关系,拓展社会培训平台;在培训师资上,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优秀支援项目管理者、优秀志愿者共同组建志愿服务培训师资队伍;学校以课题形式资助志愿服务开展创新研究。志愿服务已成为北京城市学院学生的行动准则。
镜头二:学生铁路春运志愿者占全北京市大学生春运志愿者的比例由三分之一上升为五分之四
从2010年开始,学校有一批同学自愿成为了铁路春运志愿者,那时仅仅占全北京市大学生春运志愿者的三分之一,随着学校志愿服务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到了这个队伍中,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志愿者的誓言。北京城市学院的铁路春运志愿者人数逐年增加,由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今年占到五分之四。以2012年为例来说,1月8日至21日,我校共有240名志愿者参与到铁路春运一线志愿服务工作当中,分别服务于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北京站三大车站,早、中、晚8个班次,一线志愿服务累计2920人次,服务总时长14000余小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志愿北京•春风行动”的深刻内涵,为北京建设和谐之都、保障春运有序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100余名志愿者先后荣获“北京市优秀志愿者”、3名师生获“全国铁路春运优秀志愿者”、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铁路春运志愿服务优秀组织单位。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北京共青团网站、志愿北京网站等媒体均进行了相关报道。
镜头三:让雷锋精神在校园闪光---启动万名学子学雷锋活动
传颂雷锋故事,传唱雷锋赞歌,传承雷锋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建设,对于继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引领当代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北京城市学院在多年来实行全员城市义工服务计划的工作基础上,2012年以“弘扬雷锋精神 奉献青春激情”为主题广泛持续开展品牌活动,活动坚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学校育人理念和办学特色,以“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为切入点,以全覆盖、有特色为着力点,与义工服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大力弘扬“人人做志愿,汇聚北城情”的校园志愿服务文化,不断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发展。学校共开展“学雷锋 树新风 万名义工街区行”“雷锋班级命名”等活动近200项,覆盖到所有的学生,并建立了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机制。同学们在自觉自愿、身体力行学习实践雷锋精神中达到共识——雷锋精神永远不过时,深刻感受到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性。大力弘扬奉献他人、提升自我的理念,在校园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氛围。一件件好人好事记录在“学雷锋校园故事录”,有结合专业知识长期开展志愿服务的社工专业志愿团队,有多年帮扶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优秀班集体,有长期帮扶孤寡老人的学生志愿者,有持续两年搀扶身体有困难同学上下学的普通学生,有活跃在校园内外面带微笑的大型活动志愿者…出现了爱心校园爱心涌现的动人场景。万名学子共同奏响的学习雷锋的赞歌,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等近20家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中国青年网等几十家网站进行了转载。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主办,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新京报、京华时报、法制晚报、千龙网等10家市属媒体参加,在全市组织开展的宣传树立“身边雷锋——最美北京人”活动评选结果揭晓,北京城市学院“城市义校”获评北京市100个雷锋团队之一,志愿者之一徐涛涛同学获评北京市“身边雷锋”。
从“城市义工”到“争做雷锋传人”,不断涌现的感动校园的“校园明星”和平凡志愿者,将道德实践不断引向深入,以全员参与、突显城市特色为特征的北京城市学院志愿服务,不仅成为引领校园的新时尚潮流,更将青年学子的道德文化品牌效应深入人心,为“美丽北京”增添温暖和感动的时代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