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到北京城市学院进行《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项论证调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艺文、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委员孙世超、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德林、教文卫体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傅雁南、高健红及教文卫体委员会办公室、法制办公室干部共14人参加调研。我校党委书记、校长刘林,特聘副校长、文化学院院长、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协会会长籍之伟,北京工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艺师郭鸣、北京二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司京成、我校书法师范学院院长胡滨等多位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协会副会长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专家学者共16人参会。会议由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孙世超主持。
与会代表围绕北京市制定非遗保护条例的重要意义、立法原则、立法空间、当前北京非遗传承存在的问题、如何在开展非遗立法时体现首都特色等主题,结合各自工作与行业经验,分别从地方立法原则和重点、政府部门责任、传承人的权利与义务、项目保护单位的权利与义务、分类保护原则、非遗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建议。
我校特聘副校长、文化学院院长籍之伟介绍了由我校发起成立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协会在非遗传承和教育方面开展的有关工作,并就地方如何将国家非遗立法的原则细化、落地化发表了意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象牙雕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春珂大师就“老艺人的传承要用政策性保护”发表了意见;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柳长华教授就“中医药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发表了意见;北京二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司京成就“与非遗相关的老字号原址风貌的保护及非遗宣传的重要性”发表了意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鹤年堂养生文化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国宝就“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标准及项目保护单位与传承人并重原则”发表了意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单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蕴华老师就“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应提高对非遗传承的认识与服务能力”发表了意见;北京陶瓷商会会长陈进林就“非遗的深度发掘”发表了意见。北京工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艺师郭鸣提出,要有专门组织负责管理、监督立法的具体落实,并建议正确处理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与北京名片的关系,建议建立“大国工匠园”。同仁堂集团文化传承中心主任张志红建议突出法律全方位保护意识,突出立项分类保护支持。我校文化学院副院长、工艺美术系主任陈秋荣表示,北京城市学院非遗教育已经在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四个阶段全面展开,建议非遗立法工作中应明确对高校及其教师给予政策鼓励。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艺文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此次调研收获很大,北京城市学院和非遗协会为非遗做了大量工作,说明在非遗传承中,除了政府的作用,社会的力量和作用是非常大的。杨艺文表示,目前各方面对推进北京市非遗保护立法的认识高度一致,行业专家的意见对立法工作的推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下一步将深入研究用法律思维,通过立法形式,把非遗保护中的问题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把握规律和特点,真正做好分类保护、分类教育、分类传承、分类施策。















